第208章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传承概览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517 字 1个月前

在征讨蒙古和朝鲜等战役的胜利为后金(清)政权的扩张和稳定立下汗马功劳。拓展势力范围,并且获得了更多的物资、人口等资源。

郑亲王世爵传承10世共17王,反映了其在清朝政治体系中的长期延续性。“铁帽子王”意味着其王位世袭罔替,与一般的亲王爵位在传承上有本质区别,一般亲王爵位每传一代可能会降等袭爵,但郑亲王等铁帽子王可以保持原等级传承。

其中5人被夺爵的情况也反映了清朝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夺爵事件往往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政治事件以及个别王爷的行为失当等因素有关。郑亲王家族成员可能因为站错队伍、触犯皇帝或朝廷的某些禁忌等原因而被剥夺爵位。

这些夺爵事件也从侧面体现了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即使是地位尊崇的铁帽子王也不能随意挑战皇权和朝廷的权威。

济尔哈朗在顺治十二年(1655 年)去世,配享太庙。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即位后,封其为贝勒。他收降蒙古后获得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 年)被封为睿亲王。

多尔衮在清朝初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他对皇位的态度和与皇室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尔衮早期在军事上的功绩确实显着。

他收降蒙古并获得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这一事件,无论是在政治象征意义还是实际的政治资本积累上都有重要价值。

传国玉玺在古代被视为正统皇权的象征,其献玺之举极大地巩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源,从而使他在崇德元年被封为睿亲王。

皇太极死后,清朝内部围绕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多尔衮作为实力强劲的竞争者,有足够的理由和能力去争夺皇位。虽然最终与礼亲王代善共立福临即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称帝的野心。

他被尊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这些称号的变化反映了他在朝廷中的权力不断膨胀。实际上,在其辅政期间,多尔衮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权力几乎等同于皇帝,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越了皇帝的权力。

他在礼仪、用人、决策等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话语权,朝廷中的重要事务基本都由他来决断。

多尔衮辅佐顺治帝约 7 年时间。年幼顺治帝对多尔衮也有猜忌,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大权在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顺治帝的不满和猜忌。

多尔衮还陷害豪格至死,豪格是顺治帝的哥哥,这也加剧了顺治帝对多尔衮的反感。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顺治帝就下令对其进行清算,削爵、撤庙享、废宗室、籍财产入官等。

这一系列举动都表明顺治帝对多尔衮积怨已久。不过后来顺治帝逐渐成熟,对自己当初的过激行为有了悔过之意,曾命令修缮多尔衮的坟茔。

多尔衮在辅政期间推动了清朝的迅速发展,继续开疆拓土、加强中央集权等。其行为和动机不能简单地用忠诚来描述,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身利益和政治野心的复杂权衡。

多尔衮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 年),多尔衮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 39 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睿亲王世爵共传 11 世,除去追封的,共 8 王。

多铎是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崇德元年(1636 年)封豫亲王。豫亲王多铎及其家族在清朝历史进程中有着巨大的贡献。入关前的军事功绩,在崇德元年封豫亲王之前,多铎就已经跟随父兄参与诸多重要军事行动。

在对蒙古、朝鲜等的战争中,多铎作为八旗军队中的重要将领,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例如在与林丹汗的战争中,多铎所率军队多次立下战功,为后金统一蒙古各部、消除侧翼威胁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军入关后,多铎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这一事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