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晏婴知道自己错了,行礼慢慢挪走。
这么肃穆的场合,有人专门盯着任何的风吹草动,晏婴被高固训斥自然也被人看在眼里。
晋国君臣现在除非是谁当场闹事,要不然只会在事后处理。
“刚才那个人是谁?”郤锜一脸的不高兴。
事情发生在齐国的队列中,自然该由楼令来回答:“齐国东阳大夫晏弱之子晏婴。”
郤锜严肃说道:“你随后处理。”
楼令颔首算是答应。
关于晏婴,其实楼令在教科书上读到过。
只不过,楼令对晏婴的印象仅限于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然后楚国君臣要求晏婴钻狗洞,把那一句“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名言给忘了。
需要处理吗?那当然是要处理的。
毕竟,这样的场合之下,任何的小事都会被放大。
晋军将士“示威”了约半刻钟的时间,随着礼乐停止也恢复安静站立的姿态。
到这一个步骤,晋君周从座位上起来,走到高台前侧的边沿位置,开始了自己的点名。
第一个被点名的人正是郤锜。
这是要干什么?
当然是晋君周当众夸耀郤锜的功绩了。
郤锜是目前的中军将,甭管晋国取得的成绩怎么来的,只要他坐在中军将的位置上,一定会享受次等的荣耀。
头等荣耀被谁得去了?肯定是晋君周啊。
一国之君亲自为臣子夸耀武功,讲实话就是荣耀加倍。
上一次得到这种荣誉的人不是别个,正是管夷吾。
对了,称呼管敬子而不是管仲才是最大的尊重,原因“仲”是管夷吾的字,不是他的长辈,也不是朋友,称名而不呼字。这个跟叫项羽而不是项籍一样。
当然了,后人都是称呼管仲和项羽。搞成这样跟哪个称呼的知名度最高关系最大,并不是后世的人们不尊重两位先辈,刻意在进行侮辱。
晋君周当众为郤锜夸功。
要是郤锜将立德与立言补上,他也就完成了三不朽,成为一位不朽的贤人了。
比较尴尬的事情是,郤锜从不求追道德层次,他也没有着书立传。
在晋君周给郤锜夸耀功劳的时候,全场安静聆听。
作为当事人,郤锜一脸的傲娇,下巴是越昂越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谦虚是什么?反正郤锜不懂。他认为获得的夸赞属于自己应得的。
要论事实的话,确实是郤锜应该得到那些夸耀。
不止是晋国越来越强大,还是各方面的强大,跟晋国内部也保持着最大的平稳也有关系。
历史上的晋国没有郤氏压着,更没有郤氏带头冲锋,所有卿大夫各怀鬼胎,前几代人创立的一手牌面几乎被打了个稀烂。
而在这个历史版本,哪一次不是郤氏带头冲锋呢?他们有事是真的上,并且还能镇压其他家族,迫使其他咬牙跟着一块上。
说一件事情就知道了。
晋国努力了两三百年,一直没有成功威逼楚国去掉王号,到后面也是举行弭兵会盟休战,并不是最终分出一个胜负。
然而,在楼令的这个历史版本,晋国迫使楚国去掉王号了。
单单是郤锜在任职中军将期间完成那个功绩,他就有资格享受当前的待遇。
再是夸耀也有结尾的时候,晋君周足足帮郤锜夸耀了半刻钟,现场有史官在记录,等一下也会在要焚烧的祷告文书写上几笔。
等晋君周的夸耀结束,郤锜朝晋君周行礼先退到一旁。
“上军将?”晋君周一边点名,一边看向楼令。
被点名了?楼令自然是走上去。
晋君周开始为楼令夸耀武功。
关于这一点,了解详情的人不会有任何意见,他们清楚楼令到底都干了什么,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对于范氏和荀氏来讲,他们比较清楚要是没有楼令的调和,郤氏超大概率就对两个家族动手了。
其他人或家族?他们对楼令的了解限于自己所能接触到的层面,总得来说最大的印象就是楼令屡屡成为某场战役的指挥官,仅仅这一点就必须认可楼令有被晋君周夸耀功劳的资格。
至于说其他不了解情况的人?他们只需要安静听着就行,有再大的疑问等事后再去打听。
晋君周对楼令的称赞从履任司马开始说起,尤其是对《司马令》这一部着作大说特说。
提到《司马令》这一本着作,原先不了解情况的人总算有了一件详知的事情了。
到现如今,《司马令》可不止是晋国当作军法在执行,好些国家几乎是照搬来用。
出现那样的情况,楼令的版权费用什么的属于没得收,反而知道应该感到骄傲。
其实那样子的话,起码楼令的“立言”算是完成了。
再加上晋君周为楼令夸耀功劳,等于“立功”也被楼令完成,剩下一个“立德”就会成为“先贤”。
到了一定身份的人,没有了其它的追求,他们一定会追求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
楼令却是知道什么情况。
就问孔夫子有将立功、立德、立言皆尽完成吗?其实没有。可是不妨碍人家因为徒子徒孙懂得营销,成为世人皆知的圣人。
反而那些完成三不朽的人,多数人压根叫不出名字。
“也就那样了……”楼令脸上肃穆,心里也高兴,只是很难情绪失控。
晋君周只给郤锜和楼令单独夸耀武功,其余人没有享受这种待遇。
其他人倒是想争,问题是他们知道根本没有那个资格。
在接下来,便是晋君周进行赏赐的步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