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心怀万民的少年

三国之谋伐 玩蛇怪 2519 字 3个月前

从上次在临淄接待曹操之后,又有两个月未见了。

刘备倒没什么变化,穿着普通的常服,戴着刘氏冠,两撇八字胡,外貌威严,踏步进门。

令人意外的是,在他的身边,除了平时跟随的牵招、简雍、左继等几名亲信以外,还有太史慈王钧以及另外一名面容俊朗的年轻官员。

“四弟。”

刘备又惊又喜,高兴地道:“你怎么在此?”

陈暮笑道:“徐州的事情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下个月景兴师兄会去担任琅琊相,东海国也由原沛相陈珪代理,南方稳定,则应该专注于北方。”

“嗯。”

刘备点点头,上来牵着他的手道:“走,进去再说。”

一行人进入了厅内,分列而座。

刘备当仁不让地坐在了主位之上,他的左右两侧下手分别是陈暮和田丰,其次就是牵招、简雍、左继、王钧、阎忠、徐荣等人。

等大家都落座后,陈暮看着王钧笑道:“相衡兄,自去岁一别,倒是许久未见,怎么今天你也在此地?”

太史慈在这里不奇怪,毕竟他是前线将领,但王钧在这里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作为曾经的常侍,自董太后驾崩,董卓掌权之后,王钧就逃离洛阳,常年定居于济南。

因为当初刘备是济南相,王钧为了照顾自己的亲弟弟,就给弟弟谋了个著县县尉,著县在济南境内,方便刘备照拂。

后来天下大乱,王钧就举家搬迁到了著县,去年过年的时候,青州大聚会,除了前线的将领以外,很多人都来临淄开会,王钧也受邀过来,诸多老友聚过餐,又很快各奔东西了。

按理来说,刘备为了感谢王钧当初的照顾,赐了不少田地给他家族,让他家族在著县当起了大地主,王钧现在应该在著县颐养天年才是。

王钧解释道:“蒙玄德赏识,前岁我弟容被擢为般县令,因治理地方出色,玄德又召我弟来平原,提为平原令,我那时刚好在般县,便与弟一同过来了。”

“原来如此。”

陈暮颇为惊讶地看了看那位年轻的官员,那人也正向他微微拱手行礼致意,看来这人就是王钧的弟弟王容,当初还怕是个纨绔子弟,没想到不仅不是,还挺有才干。

刘备环顾四周,见有两个生面孔,不由好奇问道:“四弟,此二人是?”

王钧和太史慈看到阎忠徐荣,顿时露出惊讶的表情。刘备和阎忠徐荣不认识,是因为他跟二人几乎没怎么打交道,顶多是一面之缘,多年过去,早就忘得干干净净。

但王钧太史慈可清楚得很,当初在洛阳的时候,阎忠就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商量事情。而徐荣作为董卓大将,搞情报工作的太史慈以及当时还在皇宫里的王钧,怎么可能对他没印象?

陈暮笑道:“大哥,这就是阎义先生及其义子徐正,我曾经与大哥说过,他们是来自关中的隐士,原本是想请大哥一起拜访,可惜大哥行色匆匆,一直没有时间,此次我来,就特意请二位出山相助。”

王钧太史慈听到这句话,互相对视一眼,很默契地闭上了嘴巴没有揭穿。

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二人还是拎得很清楚。

“原来是阎义先生和徐壮士!”

刘备连忙站起来,向二人拱手道:“之前曾听说过二位的名声,本想登门拜访,奈何俗事缠身,不得空闲,今日相见,荣幸之至。”

早听闻刘备礼贤下士,没想到已经身居州牧之位,还能有如此礼仪,当真是让人钦佩。

阎忠徐荣互相对视一眼,也马上站起来拱手道:“明公贤名威震四海,我们在关中亦早有耳闻,如今避托于青州,正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青州之安危,便是我之安危,我等愿为明公效力,保青州之平安。”

“好好好。”

刘备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其实他不知道二人的能力,但既然是陈暮认可,那自然就不同,马上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们便先跟着四弟吧,听他调遣就是,快坐快坐。”

“多谢明公!”

二人见刘备没认出他们,都松了一口气坐下。

等互相见面的话说完之后,刘备看着厅内人才济济,忽然有些感慨,叹了口气。

陈暮奇怪道:“怎么了大哥,为何唉声叹气。”

“唉。”

刘备又叹了口气,说道:“只是今日看到四弟与相衡相聚,忽地又想起了康帝。”

先帝一般是指上一个皇帝,如今刘虞的前面,就是刘辩。所以现在已经不能称呼刘宏为先帝,而应该称呼为康帝。

康帝去世都七八年了,皇帝都换了两三个,刘备怎么忽然想起他来了。

陈暮纳闷道:“康帝已驾崩数年,大哥还挂念着吗?”

“是啊。”

刘备摇摇头:“遥想中平年时,虽有黄巾之乱,然黄巾之后,亦是国泰民安,天下承平。若是康帝没有驾崩,想来这大汉,也不至于沦落到此般境地吧。”

“这都是董卓的过错,玄德不必伤怀。”

王钧劝慰了一句。

“不止是董卓,当年康帝肆无忌惮地收税,引得各地豪强起兵造反,大汉遍地烽火狼烟,亦是因常侍们的怂恿而致。”

刘备口直心快地将豪强之乱的根源说出来,忽然瞥见王钧有些尴尬,连忙又补了句:“当然,相衡为人忠直,自然未曾参与其中,这一切都不关相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