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套路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1710 字 2个月前

漕运之火,皇帝轻启而息,却留下满朝风雨。

朝堂之上,各衙门因帝意而纷争更炽,毕自严见势不妙,遂召集各部要员,于内阁之中开诚布公,共商对策。

众人到齐,袁世振端坐次席,率先发难:“毕阁老,陛下转抄赵于逵弹章于六部九寺,致使非议四起,望阁老指条明路。”

毕自严放下茶杯,目光如炬:“非议何在?”

袁世振细述原委:“不外乎王李等三人贪赃枉法,公权私用。”

话音未落,徐光启拍案而起,怒斥道:“一派胡言!本官亲查工部账目,未见丝毫纰漏。”

袁世振眼波流转,转问兵部尚书黄克瓒:“黄尚书,漕军之事,兵部可有详查?”

黄克瓒愕然,含糊其辞:“此事尚未着手。”

此时,袁世振提议:“兵部当遣人核查,闻有漕军私运民货,怠于公事。”

韩爌闻言,眉头紧锁:“此言需有实证,漕运重事,岂可轻率?”

周应秋却趁机煽风点火:“京城物价波动,陛下已动内帑平息。既赵于逵有弹劾,何不令刑部、都察院赴凤阳一探究竟?既可澄清误会,亦可严惩不贷。”

一时之间,众说纷纭,漕运之事,仿佛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朝堂的暗流与权力的博弈。

"不可!"韩爌当即断喝,斩钉截铁。

"常言众口铄金,若朝廷轻举妄动,恐使漕运、河道衙门无端蒙冤,即便真相大白,亦难挽狂澜于既倒。"

"韩公所言极是。"徐光启颔首赞同,语含深意。

"时至六月,漕粮北上迫在眉睫,此时若遣人南下,恐人心惶惶,动摇国本。况漕粮乃京师与辽东之命脉,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徐尚书此议,实乃高瞻远瞩,安邦定国之策也。"

韩爌闻言,心中大定,继续说道,"再者,河道、漕运二督,位高权重,非奉圣命,刑部岂敢擅动?此中曲直,自有人心知肚明。"

徐光启轻抚茶杯,笑道:"吾乃松江人氏,幼时游历运河,但见舳舻相接,千帆竞渡,蔚为壮观。

然细观赵于逵之奏章,不难发现,大明南北物资转运,唯赖官漕,已显力不从心。

吾思,何不放手民间,让商贾组建商行,分担漕运之任,朝廷仅需出资雇佣,岂不两全其美?"

此言一出,满堂皆寂。

徐光启轻拨茶盖,目光灼灼,望向韩爌。

"漕运之困,世人共见。查与不查,当务之急,在于解漕粮北运之厄。"

韩爌闻言,沉吟片刻,终是点头:"此策或可一试。"

"可!"

"可!"

众声附和,连先前力主彻查的袁世振也改了口风。

日后,韩爌每忆及此会,总不免苦笑,心中暗道:这世间,果真是套路深深,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