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时间在我们这边

北宋大法官 南希北庆 3746 字 2个月前

“陛下未有考虑到,解盐的财政收入。”

张斐解释道:“如果没有盐慌,再涌现出大量的私盐,这将会破坏解盐的信用,也就是说没有盐商敢再大量购买解盐,此消彼长,算下来可能还会赔本,解盐还是西北地区的财政基础。”

赵顼稍稍点头,“这倒也是。”

私盐冲击的其实也是自家买卖,这一波为什么能成功,就是河中府先将自己手里的盐全部出售,私盐再来冲,风险是盐商在承担,但表面上,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如果他们不囤积居奇,官府就得捍卫他们的利益。

他们花这么高的价钱,购买解盐,图得就是合法。

官府要是不打击私盐,官盐谁来买。

张斐又道:“不过作为贴补还是可以的,我们可以专门走私一些优质青盐,专门卖给各地的达官显贵,从中赚取高额的利润,又不会给西夏带去太多财政利益,同时还能够分化他们内部。”

赵顼点点头,道:“但是熙河那边,可能还需要一些年,才能够彻底安定下来,驻军是不能少的,这军费。”

说到这里,他又道:“公检法给河中府带去那么多财富,是否能在熙河也取得同样的成功。”

张斐道:“河中府的财政,我大概也了解了下,主要还是因为支出减少,同时税收增多,而税收的增多,主要功劳还是税务司,百姓财富增加不到三成,但我估计未来还是继续增长,而增长的动力,就是来源于百姓财富的增长。

但是熙河地区,目前还不具备收税的基础,只能维护好熙州这一座贸易重镇,利用我朝的茶、丝绸去那边交换利益,然后就地购买粮食,促进当地农业开垦,同时尽量减轻粮食等运输损耗。”

赵顼是眉头紧锁。

张斐知道他有些等不及了,熙河开边成功,那就对西夏处于包夹之势,这几年又存了一些钱,于是又道:“陛下,你如今还非常年轻,这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在陛下这边,只需要耐心等待,所谓厚积薄发。那唐太宗灭吐谷浑,灭东突厥,不也就是花了一两年,时间是在咱们这边的。”

年轻就是无与伦比的优势。

赵顼笑道:“咱能跟唐太宗比吗?”

张斐道:“如果陛下不跟唐太宗比,那.那就没有去进攻,防守就行。”

赵顼笑呵呵道:“朕说不过你这珥笔。”

张斐又道:“陛下,还需耐心等待,如今京东东路、河北的事情,尚未解决,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赵顼点点头,又道:“对了,京东东路的情况怎么样?”

张斐道:“据我所知,债务的问题,就处理的差不多了。”

青州。

渐入初秋,已经来这里一年多的钱顗和范纯仁,是头回悠闲地走在杨柳依依的河道旁。

此时他们二人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无债一身轻啊!

长达半年的债务索赔,总算是全部理清,并且全部赔偿完。

“之前都说缺公检法,如今看来,缺得是税务司啊!”

钱顗不禁是抚须感慨道:“要是没有税务司的话,这事估计得忙到明年去。”

范纯仁笑道:“钱兄也无须妄自菲薄,要是没有咱们公检法,那税务司就是天下第一强盗,可颠覆整个社稷,你信不信?”

钱顗笑着点点头,“如今官府是无债一身轻,每年俸禄支出,降得七成,这还是将我们公检法支出算入在内的情况下,税入却又增加一倍有余,这日子是好过的很啊!”

这支出砍一大半,税入却增加一倍多,没有哪州的官府,打过这么富裕的仗,整个官府都感到无比轻松。

要知道一年前,官府是直接面临破产。

这真是因祸得福啊。

范纯仁道:“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关键还得看事业法能否成功。”

钱顗突然举目四顾,望向河对岸的一个大宅院,“那不就是律学馆么。”

范纯仁偏头看去,“好像是的。”

钱顗突然想起什么似得,“沈天监可有找过你,让你去律学馆教学?”

范纯仁点点头,道:“应该也找了你吧。”

钱顗点了下头,又道:“据说就律学馆和算学馆报名的学生较多,医学院其次,农学最少。”

范纯仁道:“天下熙然,皆为利往,如今公检法备受推崇,通晓律法的官员,都得到一定提升,学习律法自然就变多了。算学馆亦是同样的道理。”

钱顗道:“就是不知道那些学费钱,能否贴补老师的薪酬。”

范纯仁道:“我知道医院和邸报院的生意好像都还不错,尤其是邸报院,如今是日进斗金。”

钱顗道:“那还是因为他们能够得到第一手从京城传来的消息,恰好京城那边最近事情也比较多,又是听证会,又是皇城司,等过些时候再看看吧。”

事业署。

“沈天监,这刚刚印刷出来的教本,你看看。”

晏几道将一本书,递给沈括。

沈括接过来,却不急着看,而是问道:“晏院长,印刷书籍和印刷报刊,谁更挣钱?”

晏几道一愣,如实道:“当然是印刷报刊挣钱。”

沈括道:“那你们还得将重心放在印刷报刊上面。如今在事业官署中,最赚钱的就是你们邸报院,但是邸报院又安置不了太多官员,医院的买卖是在预期之内,而最能安置那些官员的学院,生意是远不如邸报院,可能还需要邸报院给予支持。”

晏几道道:“沈天监,学院本是用来教书育人的,岂可将利挂在嘴边。”

“话不能这么说。”

沈括道:“事业法的关键,就是要大家自力更生,如果学院得不到太多利益,那些老师必然也会懈怠,教书育人就更无从谈起,那些官员可不是自愿来当老师,而是被逼着没有办法。”

“这倒也是。”晏几道点点头,心里有些发愁,为了钱,来当老师,会不会误人子弟,道:“其实算学院、律学院的学生也不少,听说有两百多人。”

沈括道:“但是这后劲乏力,来报名读书,多半都是商人一些子弟,如那些士绅子弟,来的都还是比较少,他们那些家庭,家教本就还不错。

我们还得想办法,让更多人来读书,这样学院就赚得更多。”

晏几道道:“若是沈天监本着钱财去管理学院,这学院只怕难以成功。”

“我主管事业法,求得就是财,如此才能减轻财政负担,而学院方面的管理,自有人去管理。”

说到这钱财,沈括突然灵光一闪,问道:“晏院长,你说这些商人送儿孙来此读书,求得是什么?”

晏几道讪讪道:“无非也就是功名利禄。”

他心里也在想,读书的是为功名利禄,教书的也为功名利禄,好像没有毛病。

沈括道:“也就是说让他们来读书,也是为求将来能够挣钱。”

晏几道点点头。

沈括道:“如果他们将来能够挣到钱,为何不借钱给他们去读书?”

晏几道摇摇头道:“我不明沈院长此话是何意?”

沈括道:“很简单,让人借钱给更多人读书,待他们学成之后,他们就有能力赚钱还债,再加一些利息,岂不美哉。”

晏几道被这个主意给惊呆了,“这么做的话,首先得确保他们能够赚到钱,而且还得读上几年,有这钱,就还不如借给农夫、商人,既有保障,利息还高,没有人会借这种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