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314) 义师为光

沟壑出路 少青婷 1917 字 12小时前

在那悠悠历史长河中,尚朝的边陲,曾有一段佳话流传,关乎着一支仁义之师,更关乎着三位非凡之人——崔灿灿、石滨与石雯。

边陲的天空,澄澈而高远,悠悠白云如丝如缕地飘荡着。崔灿灿,本是 21 世纪一位热爱历史、痴迷军事谋略的普通女孩,一场意外,让她穿越时空,来到了明朝的乱世。初来乍到,她满心惶恐,却也被这真实的古代世界所震撼。彼时,边疆战事频繁,烽火连天,百姓苦不堪言。狂风呼啸着掠过荒芜的土地,扬起漫天的沙尘,军队纪律松散,烧杀抢掠时有发生,民不聊生。

石滨,身为大将军,身材魁梧,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久经沙场的坚毅。他身着厚重的铠甲,腰间佩剑,在烈烈风中,身姿挺拔如松。他一心报国,却在这混乱的局势中,深感无力。妹妹石雯,虽为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自幼习武,性格直爽,一腔热血都倾注在守护百姓之上。她一身劲装,长发高高束起,英姿飒爽。

这日,崔灿灿流落街头,衣衫褴褛,发丝凌乱。她的眼神充满了迷茫和无助,正遇石滨将军出巡。人群纷纷避让,唯有崔灿灿因饥饿头晕,脚步踉跄,险些冲撞了将军的马。士兵们立刻上前,欲将她拿下,崔灿灿惊恐万分,心中犹如小鹿乱撞。“完了完了,这可如何是好?”但求生的本能让她灵机一动,大声喊道:“将军,小女子虽一介女流,却有御敌之策,愿为将军分忧!”

石滨勒住缰绳,低头打量着这个瘦弱却眼神坚定的女子,心中好奇。只见她面容憔悴,却目光炯炯,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此女当真有良策?”他示意士兵将她带回营帐。

营帐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帐篷上跳动。石滨坐在主位,目光如炬地盯着崔灿灿:“你说你有御敌之策?莫要信口胡诌。”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仿佛能穿透人心。

崔灿灿深吸一口气,稳了稳心神,说道:“将军,如今边疆之乱,非武力可速平。士兵们烧杀抢掠,百姓恨之入骨,如此下去,民心尽失,何以御敌?”她的声音微微颤抖,但仍努力保持着镇定。

石滨皱了皱眉头,脸色微沉:“本将军向来约束士兵,怎会有此等事?”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怀疑。

崔灿灿摇头苦笑:“将军治军有方,但难免有漏网之鱼。小女子一路行来,亲眼所见,百姓家中粮食被抢,妻离子散,苦不堪言。”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仿佛那些悲惨的景象就在眼前。

石滨沉默片刻,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那些百姓哀怨的眼神,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愧疚。“依你之见,该当如何?”他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

崔灿灿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侃侃而谈:“将军应整顿军纪,严惩扰民者,同时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自会支持军队,如此一来,军民一心,边疆何愁不稳?”她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希望。

石滨听后,心中暗自思忖,觉得此女所言颇有道理。

此时,帐帘一挑,石雯风风火火地走进来,大声说道:“哥,我听说你带了个女子回来,这是要作甚?”她的目光落在崔灿灿身上,充满了好奇和警惕。

石滨将崔灿灿的话复述了一遍,石雯听完,上下打量着崔灿灿,眼中满是怀疑:“你一个弱女子,当真有这般见识?莫不是在诓我们。”她双手抱在胸前,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崔灿灿不卑不亢地回应道:“小女子句句属实,若有虚言,甘愿受罚。”她挺直了脊梁,目光坚定地与石雯对视。

石雯被她的气势所震,心中对这个女子多了几分好奇。

在崔灿灿的建议下,石滨开始大力整顿军纪,派出巡查小队,一旦发现有士兵扰民,严惩不贷。同时,打开粮仓,救济百姓。消息传开,百姓们起初半信半疑,直到看到士兵们将粮食一袋袋发放到手中,才纷纷跪地叩谢。

一日,崔灿灿与石雯一同前往发放粮食的地方查看。阳光洒在大地上,金灿灿的光芒温暖而柔和。田野里,麦浪轻轻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百姓们排着长队,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一个衣衫破旧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到石雯面前,双手捧着一碗水,说道:“姑娘,多谢你们啊,这是我们自家烧的水,虽不值钱,却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老人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眼神中却充满了感激。

石雯眼眶微红,接过水,一饮而尽:“大爷,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们。”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