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三、再顾茅庐
寒冬再访: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归来,他喜出望外,决定再次前往隆中拜访。此时正值寒冬,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道路十分难行。张飞对此极为不满,他对刘备说:“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关羽也在一旁劝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但刘备心意已决,他对关羽和张飞说:“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关羽和张飞见刘备如此坚持,也只好跟随他一同前往。
再度扑空:三人冒着风雪,艰难地来到了茅庐前。刘备再次敲门,童子开门后告知他们,诸葛亮昨天与崔州平一同外出闲游去了。刘备听后,心中十分失落,但他还是耐心地询问诸葛亮的行踪。童子说:“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刘备无奈,只好再次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在信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看法,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渴望和对苍生的担忧,希望诸葛亮能够出山相助,拯救这个乱世。随后,刘备带着一丝无奈和期待,离开了茅庐。在返回的路上,刘备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见到诸葛亮,得到他的辅佐。
四、三顾茅庐
虔诚备礼:刘备并没有因为前两次的失败而放弃,他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一次,关羽和张飞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刘备已经两次拜访,已经足够表达诚意了,而诸葛亮却两次避而不见,显然是没有出山的意愿。张飞甚至说:“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听后,十分生气,他严厉地斥责了张飞,说:“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张飞见刘备发怒,只好赔礼道歉,表示愿意一同前往。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刘备这次斋戒沐浴,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带着关羽、张飞再次踏上了求贤之路。一路上,刘备的心情十分激动,他心中充满了对诸葛亮的期待,想象着与诸葛亮见面后的情景。终于,他们再次来到了茅庐前。
隆中对:这一次,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刘备见到诸葛亮后,屏退左右,诚恳地向他请教天下大计。他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也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他为刘备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局势,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听后,茅塞顿开,他对诸葛亮的分析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深知,诸葛亮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人才,有了他的辅佐,自己的复兴汉室之梦终于有了希望。于是,刘备再次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见刘备如此真诚,又被他的志向所感动,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从此,刘备与诸葛亮携手共进,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五、出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