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覃文斌家乡那边的养殖业有一定规矩,那边的发展一直都是依托于养殖业的。

自从覃文斌记事他就记着那边每年都搞什么牛交会,后来搞成了畜牧养殖业发展交流会,曾经有一任市委书记嫌这个不体面没支持,结果半年不到就被调走。

那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但这边却是个消费市场,小小的河谷平原地形狭小人口众多,很多产业发展不好就是因为被土地面积限制了。

如今要是两边更进一步地加强合作这是个大好事。

覃文斌是这么认为,是个人都这么认为。

可他说话太损,省里有人对这个合作持怀疑态度。

人家就认为对外地有利对本省没好处。

刘部长是覃文斌在省里的后台,这谁都知道,当晚,刘部长回到家,老伴儿和李亭妮说话。

家里还有人,也算是省里的相关领导,跟经济规划有点关系。

这位领导见刘部长回来就揶揄:“我还以为这两口子都跑关系呢,为了外地的发展江海市可是既送工厂又打包贱卖,现在又要拉那边搞什么养殖业,合着本地的发展不用了?”

李亭妮都不屑于跟这种人说话。

刘部长奇怪:“按照你的意思关上门自己埋头发展?没记错的话你也是外地人,没事老喊着要搞什么引进外资,你引入外资不给人家赚钱?”

“情况不一样嘛,要避嫌。”该领导认为,“我们经济口一般都认为,本地的发展还离不开这些产业,尤其那个工厂,那不但是本地发展的一个象征,还是扶持一下就能发展起来的企业,我们可以拿出一笔钱嘛。”

刘部长点了头:“既然你们能拿的出钱来扶持,那就拿钱扶持。你扶持不起来,这个交流我是赞同的,另外,你们要考虑治理污染跟经济发展并重。”

“着我们知道,”该领导笑道,“那我们就考虑拨款了?”

需要多久?

“这个说不定,制定一项政策需要时间,我作为本地人有权力为本地的发展考虑,外地不在我考虑范围之内。”该领导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