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是华夏北方着名的民窑,位于今冀州省南部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因古代地属磁州而得名。这里在北朝晚期初创青瓷窑场,隋唐为普通民窑,宋、金、元时期,进入装饰陶瓷的时代,装饰品种、技法丰富多彩。明清两代,彭城为北方瓷都。
北朝时期,邺城成为华夏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使得邺城西郊的漳滏流域开始生产瓷器,创立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这些青瓷胎体有粗有细,釉色青灰或青黄,半数口部有化妆土,器物厚重而精美。
磁州窑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在宋金元时期达到了鼎盛。北宋名窑林立,磁州窑成功地将中国绘画技法用于瓷画,并创烧了磁州窑精品——白地黑花。
金代,成为磁州窑系之集大成者。元代,磁州窑瓷器以白地黑花为主流,内容极为丰富,此时,开始为皇家官府烧造贡瓷,并作为商品远销海外。
这无疑又是一座瓷器文化孕育的灵源之地。当夏先衍踏入这片土地之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古老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千年的历史沉淀都凝聚在了每一寸土地之中。
了解完这里的文化脉络之后,夏先衍取出自己带来的磁州窑所产瓷器。
他要在此进行一项极为重要的测试。既然历史传承下来的笔墨纸砚文化能够承载灵气带来的规则之力,那么传承千年的瓷器文化是否也具备承载规则之力的能力呢?
经过一番验证之后,令人惊喜的结果逐渐浮出水面:传承至今的磁州窑,所生产的不仅仅只是普通的瓷器,是能够直接承载灵气所带来的规则之力,蕴含文化传承的瓷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夏先衍在这件现代所产的瓷器上刻画了部分修行功法,功法的神韵被成功铭刻其上,而瓷器依旧完好无损。
验证完成之后,众人继续前行,前往下一座灵源之地 —— 邺城遗址灵源之地。
相传 “邺” 为黄帝后裔大业的封地,商朝时伊尹流放其君太甲于此地,当时称桐。史料明确记载的邺城始于春秋时期,齐桓公为尊王攘夷、实现争霸,为卫国修建邺城,当时它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后来晋文公用赵衰之计夺取邺城。
战国时期,邺城属魏,魏文侯设其为陪都,任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投巫破除迷信,并开凿十三道引水渠,使邺城粮食产量提高。魏襄王时任史起为县令,重新整修水渠,引漳水灌溉田亩,邺城成为当时北方发达的城镇。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置魏郡,治所在邺城。东汉末,冀州牧袁绍盘踞于此,开始营建宫室。官渡之战后,袁绍败退。
建安九年,曹操引漳河之水攻克邺城,汉献帝任曹操为冀州牧,曹操迁尚书省于邺城,自此大规模营建邺城。
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北城建铜爵园,修铜雀台,后又立金凤、冰井二台,并整修天井堰,邺城成为中原地区交通发达之地,奠定了繁盛基础。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称邺城为五都之一的北都,后世以邺北城代指曹魏邺城。
十六国时期,邺城经历了数个政权交替,东魏时营建了邺南城,东魏孝静皇帝迁都于此。
建德六年,北周武帝伐齐攻破邺城,改邺为相州治所,下诏拆毁三台,并将建筑材料、所占土地还于民。
大象二年,北周发生内乱,杨坚平定后,为防势力死灰复燃,下令焚烧邺城,并迁官署与居民于安阳,邺城成为一片废墟。隋唐之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等称谓都是指安阳城 。
邺城考古工作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1957 年,考古工作者俞伟超明确了铜雀三台的位置,1976 年起,相关单位对邺南城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考古钻探。
1983 年 9 月,邺城考古队开始对被漳河冲刷的邺北城和北魏所营建邺南城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发掘,先后对邺南城的朱明门、邺南城东魏北齐大型佛寺遗址等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邺城是 “建安文学” 的发祥地,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聚集了建安七子和蔡文姬等人的 “邺城文人集团”,开创了风骨独特的建安文学,谱写了华夏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