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战略、战术方面之外,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机,也完美契合了兵法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要分两个方面讲,一是国际环境,二是朝鲜气候。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说,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因为欧洲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朝鲜战场并非美军的战略重点方向。
此时西欧的力量对比在之前系列文章中讲过,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单说说气候的天时。
众所周知,朝鲜寒冷的气候给志愿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大量志愿军被冻伤、冻死。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寒冷的气候同样大大削弱了美军的战力,甚至给美军造成的困难甚至要更大一些。
是的,我知道,美军有棉衣、棉鞋,有防雨雪外套,有鸭绒睡袋,有即热食品,有高热量食物。但是,这些好处大部分只能体现在不打仗的时候,打仗的时候呢?
他一样要从鸭绒睡袋里滚出来,窝在雪地里;他的枪炮一样会冻住,无法使用,特别是车辆和坦克,需要长时期的热车,这一点在紧急转移中特别致命,后来龙源里美军丢弃了一千多辆汽车、装甲车,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在漫天风雪里,他们同样瞄不准,看不清,特别是夜晚。
更为重要的是,高寒风雪天气大大限制了美军空军的威力。除了清除机场积雪、发动机热车这些事项外,还在于大大降低了美军的战场感知度。
志愿军埋伏在冰天雪地的冰原上,身上披个白布就是最完美的伪装,美国空军依靠目视侦查,是很难发现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同样恶劣的气候,对装备优势一方的影响要大于劣势方。优势方的装备优势无法体现,就只能跟劣势方比拼环境适应能力、勇气和毅力,这就是志愿军的强项了。
再说说地利。
从宏观环境看,美国是跨了一个太平洋作战,志愿军在家门口作战,即使志愿军缺乏有效的运输工具,后期美军大量轰炸道路、铁路,也比美军补给要方便。
在美军仁川登陆前,美军在日本储备的弹药就消耗的差不多了。
像军服、食品可以从附近国家和地区来采购,但是武器弹药呢?只能从美国本土补给。
当然,美国人有强大的运输舰队,志愿军无法从海上袭扰,可是这得花钱啊。同样一颗子弹、一发炮弹,双方的运输成本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