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长的消息一出,犹如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的湖水,周边村子的村民在收到自家村长的嘱咐后全部动了起来,男女老少一窝蜂的撒到山上去割艾草,扒榆树皮。
第一批原材料第二天就由各村的村长赶着牛车、驴车送到了赵伯贤家。
拿着李怀溪提前送来的银钱一一给昔日的老对头结货款,老村长心里别提有多爽快。
“老郑,你们村送来的不大行啊,要什么样的我也提前给你说过了,你看看石屋村的老王,还有李子村的老李,哪个不比你们村的好?明天要还是这样的干脆就别来了,来了我也不收哈。”
“别啊老赵,肯定是我们村的人太着急了,明天我好好叮嘱一下他们,收些好的上来!”
郑年为了从中谋利,不顾赵伯贤的要求,只让村民们放心大胆的搞,好的坏的胡乱就弄了来。
这下得了赵伯贤的警告也不敢再耍小心思了,只想着回去后好好跟村里人叮嘱一番,明天采些好的送来,别把这买卖给丢了。
看到赵伯贤这么认真,其他村长也警觉起来,准备回村后自己也叮嘱一番,自己少挣点这事是小,要是把这来钱的路子断了那哭都没地方去哭。
有了老村长的把关,收上来的原材料品质很有保障,新鲜的材料需要晾晒,李怀溪便雇了老村长的儿子赵家兴和赵家盛来给他帮忙晾晒这些东西。
跟蚊香工坊的工钱一样,每人一天五十文,但活干起来要更轻松一些。
俩人每天只需要用自己家的驴车把家里收上来的新鲜材料拉到大坪上晾晒,等晒干后再拉到工坊就行。
活虽然简单但俩人也不是那种懒散的性子,干起来非常认真,没几天就掌握了晾晒这些原材料的窍门。
艾草叶子多水分大,要是直接丢在地上晒的话干的比较慢,往往朝上的一面晒干了,下面的还是湿乎乎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俩人先是每天把艾草翻动一遍,但干了两天后发现这样不仅耽误功夫而且随着翻动那些晒到干脆的叶子也会受到损失。
继续摸索下去,俩人破天荒的想到一个好法子,那就是把艾草架起来晒。
找来一些长的木棍,兄弟俩在大坪上用石头垒了一些石墩,高度刚好到膝盖的位置,然后把木棍架在这些石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