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闻言,神色微变,却仍保持着帝王的威严,缓缓开口:“母后所言极是,儿臣昔日年轻气盛,对于情之一字看得过重,确有疏忽之处。先帝为儿臣所选的嫡福晋馨澜,确是贤良淑德,只可惜缘分未至,未能成就佳话。
“至于富察氏,她确实是位贤后,母仪天下,儿臣心中亦常怀感激。只是人各有命,富察氏早逝,亦是儿臣心中之痛。至于如懿……”皇帝的语气中多了几分坚定,“儿臣承认,初时立她为贵妃,确有考量不周之处。但儿臣近来观察,如懿虽管理六宫手段强硬,却也是为整肃后宫风气,那些纷争背后,实则隐藏着多年累积的陈年旧怨,她不过是以此为契机,欲还后宫一片清明。”
太后见状,神色稍缓,轻叹一声:“罢了,你身为帝王,自有你的难处。哀家只盼你能早日稳定后宫,别让这些琐事分了你的心,影响了朝政大局。至于如懿,且看她日后的表现吧。记住,帝王之家,情字最轻,责任最重。”
皇帝听闻太后一番言辞凿凿的指责,面上虽不动声色,心中却不禁泛起层层波澜。他深知太后对如懿的成见已深,但未曾料到她会如此直白地在自己面前表达不满。皇帝轻咳一声,试图缓和气氛:“母后所言,儿臣自是铭记于心。只是这后宫之事,错综复杂,难以一概而论。如懿虽在管理六宫上有些生疏,但她毕竟初来乍到,还需时日适应。”
太后冷笑一声,目光如炬:“初来乍到?她可不是什么初出茅庐的小姑娘,而是名门之后,自幼便该知晓宫闱争斗的残酷。哀家看,不是她不适应,而是她根本就不想好好管理后宫,只想搅得这宫里不得安宁,好让她一人独大。”
皇帝眉头紧锁,他明白太后对如懿的偏见已深,难以轻易改变。但他心中仍对如懿抱有期待,不愿轻易放弃:“母后,儿臣相信如懿并非此等之人。她接手六宫以来,虽有小风波,但大体上还算平稳。儿臣会再找她谈谈,让她更加谨慎行事。”
“再者,”太后语重心长地继续道,“后宫的平静,并非靠一人的善良就能维持。它需要智慧、手腕,以及对于人心的深刻洞察。你需知,真正的强者,不仅在于能够征服敌人,更在于能够驾驭人心,使众人归心。如懿若不能短短时间内展现出这样的能力,只怕这后宫的乱局,将会愈演愈烈,最终影响到前朝,那可就是大大的不妙了。”
太后叹了口气,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无奈:“皇帝啊,你可知这后宫之中,最忌讳的便是妇人之仁。你若一味纵容,只会让这后宫更加混乱,甚至影响到前朝。哀家希望你能以大局为重,莫要因一时之念,而坏了祖宗的基业。”
说到此处,只见那高坐于凤椅之上的太后微微抬起她那双保养得宜、戴着华丽护甲的手,轻轻地朝着皇帝所在的方向摆了摆,动作优雅而又不失威严。伴随着这个简单的手势,太后缓声说道:“去吧孩子,今日与你这番交谈,希望你能够将其深深地铭记在心中。要知道,这后宫之中所发生的种种琐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实则从中可以清晰地折射出作为一名帝王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啊!如今,哀家已然年老体衰,能够为你保驾护航的时日怕是越来越少了。往后余生,那漫长的道路仍需要你依靠自身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稳稳当当地向前走去。记住,莫要辜负了天下苍生对你的期望,更不可忘记身为一国之君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言罢,太后轻轻摆了摆手,示意皇帝退下。皇帝无奈,只得躬身行礼,缓缓退出慈宁宫。回到养心殿,他独自坐在龙椅上,目光空洞地望着窗外,心中五味杂陈。
夜色渐深,养心殿内烛火摇曳,皇帝的心情却如同这夜色一般,沉重而复杂。他回想起与娴贵妃如懿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相遇,到如今的并肩,每一步都充满了不易。如懿的才情、智慧与坚韧,都让他深深折服。然而,太后的话如同一把利剑,直刺他的心头,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以及如懿在后宫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