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为群众发声

按照路程计算,他理应支付 1 元车费,这是再明确不过的事情了。然而,他却只肯掏出 5 角钱,那副吝啬的模样着实让人有些无语。司机看着他那副不情愿的样子,心中的不满渐渐升腾起来。

司机心想,开往农村的客班车本来就是国家补贴的,票价很低,都像他这样不按里程出钱耍赖,客运公司不得亏死。

司机一怒之下,便将车开到了距离目的地还有一半路程的地方停下了车,毫不客气地让他下车步行回去。

那位中年人原本以为自己占了点小便宜,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顿时火冒三丈,一怒之下,竟然挥起拳头,狠狠地打了司机一拳。

司机的脸上顿时出现了一片红肿,这一拳不仅打在了司机的脸上,更是打碎了原本还算平和的局面。

那个司机满心委屈地回城后,便借故脸部受伤罢工不干了。从那时起,开往罗水的客班车只开到教字垭,就不再往前开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给罗水人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以往,罗水的百姓们可以方便地乘坐客班车前往县城办事、购物或者走亲访友。可如今,客班车的停运让他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许多计划也不得不被迫改变。尤其是那些需要经常外出的人们,更是感到无比的困扰。

为此,罗水公社的领导多次出面与相关部门进行交涉,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恢复客班车的正常运营。然而,几次交涉下来,却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张聪为此心中愤愤不平。他觉得,仅仅因为个别人或一件事的原因而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停开罗水客班车,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他决定要为罗水的百姓们讨一个公道。

张聪回到城里后,连夜投入工作,撰写了一封读者来信,要向媒体反映这个问题。

在信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及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到的事实真相。

他用生动的文字,将客班车停运给罗水百姓带来的不便和困扰一一展现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为了让这封信更有说服力,张聪还融入了自己的深刻感受。他在信中写道:“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亲眼目睹了罗水百姓们的无奈和困苦。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出行变得困难重重。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的自私行为和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我认为,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

张聪的读者来信,冠以《大庸汽车站无理停开罗水客班车》的题目,盖上县委通讯报道组的公章,寄给了湖南日报社群工部。他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问题的解决。

一周之后,张聪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这封来信竟然在湖南日报头版右下角的显着位置刊登出来,标题没有做任何改动,但正文稍作了一些精简。

此外,报纸还以“群众问题无小事”为题加了一段编者按,对停开客班车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这篇报道在全县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毕竟,大庸县的群众工作一直以来都做得相当出色,二十年来从未受到过省委机关报的公开点名批评。

县委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责令交通局立刻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展开调查并进行整改。

交通局接到县委的指示后,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迅速组织了一支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组成的调查组,深入到罗水地区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组通过走访当地百姓、与相关人员进行谈话等方式,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和原因。

经过一番深入调查,调查组发现,客班车停运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次司机与乘客的冲突,还存在着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交通局制定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包括加强对司机的管理和培训、完善客班车运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等。

在交通局的努力下,整改工作进展顺利。三天之后,罗水公社的客班车终于恢复了通车。当客班车再次缓缓驶入罗水车站时,当地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张聪的这一举动,不仅为罗水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让他自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自此之后,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下属群众,都对张聪刮目相看,敬重有加。

当年年底,张聪更是凭借着卓越的写作水平,成功入选县委每年一度的三级扩干会议材料专班,并成为其中文笔最为出众的一员,肩负起了县委撰写先进典型材料的重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也为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话题再次回到通讯员培训班。

时光匆匆忙忙到了十一月下旬,农村骨干通讯员的培训还剩下最后一站——沅古坪区。所不同的是,这一站,张聪不仅要与满老师共同主持培训班,而且还要了却一桩埋藏了许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