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幸与寒门:东秦光宗与穆宗时期对门阀势力的抑制

前秦书 张仕一 5354 字 23天前

佞幸与寒门:东秦光宗与穆宗时期对门阀势力的抑制

——兼谈穆宗与东秦王朝

张仕一

(扶正阁幽州,辽西郡 0)

摘要:东秦时期,北方门阀士族不断发展,其势力日益强大,成为当时政局中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面对强大的门阀势力,东秦统治者不得不对其进行拉拢和利用,但是,门阀日益壮大的势力和其对朝政的影响,无疑也威胁到了东秦的君主专制。因此,以秦光宗与秦穆宗为代表的东秦中后期皇帝在其在位时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企图抑制门阀势力的发展。但光宗与穆宗采取的手段与取得的结果不同:光宗以“佞幸”掌“机要”之职这一较缓和的手段,对门阀势力进行抑制,最终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而穆宗以“寒门”任“台相”之职这一较激进的手段,对门阀势力进行抑制,最终取得了基本失败的结果。

关键词:东秦;秦光宗;秦穆宗;门阀;君主专制

形成于梁朝中后期的北方门阀,在历经了数百年发展与积累之后,到东秦中后期,已经成为朝堂上极为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占据了朝堂多数高级官职。而北方门阀势力的发展以及其对东秦朝政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东秦君主专制的发展,因此,对专制君主(东秦皇帝)而言,他们一方面为了巩固统治,必须要加以控制和利用门阀势力;但在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他们也必须要采取相应手段,对日益壮大的门阀势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从而维护自身的专制皇权。在这样的背景下,东秦中后期的两位君主——秦光宗宣皇帝秦寂与穆宗成皇帝秦宪,选择了各自的方式,以试图对东秦中后期强大的门阀势力进行抑制。本文拟从此角度切入,利用现存史料,对东秦光宗与穆宗时期对门阀势力的抑制进行探讨。

一、东秦前期门阀势力的政治实态

依靠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地位与特权,以河南郜氏、荥阳刘氏、河东薛氏、京兆冉氏、清河刘氏、濮阳邓氏、魏郡冯氏、鲁郡薛氏、鲁郡严氏等为代表的北方门阀士族,在经历梁朝中后期的长期积累与发展之后,到东秦建立之时,已经形成了十分强大的势力,并在东秦前期的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

出身京兆冉氏的冉季在秦高帝尚在成都之时,就已经担任“侍中、秘书郎,文书拟写,皆因之”。①此后又担任“秘书令”,并在秦高帝取得扬州后出任扬州刺史。

出身魏郡冯氏的冯涤也在秦高帝尚在成都之时就已经担任“尚书左仆射”,“凡诸大事,不能决者,咸来问请。”②并且,从冯涤初入蜀时的话语中,也能感受到当时门阀势力的强大:

高帝既称王,冯涤闻之来投,高帝嘉之,以为尚书郎,涤不悦,曰:“我来自为公辅之位,傥不如是,尚可为令丞也。”帝异之,以为尚书左仆射,条决政务,断定如流,号为平允,人皆服之,凡诸大事,不能决者,咸来问请。③

尽管冯涤面对尚书郎的位置仍然表示“不悦”或许与其自身“少有志向,每以为当至公辅”的情况有关,但其在刚刚“闻之来投”时便敢叫出“公辅之位”或“令丞”的要价,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门阀势力的强大带来的政治地位。此后冯涤历任司隶校尉(期间曾负责留守成都④)、尚书仆射,并且在东秦初期的政坛上扮演重要角色:

(开阳)九年,擢为尚书仆射,总典尚书事宜(注曰:时圣王为尚书台令,然王在西京,故东都尚书事宜,皆受涤典),政国决策,咸有参豫。时圣王在西京,帝于东都,文事决于冯涤,兵谋赖于郜芝,时以为双璧。⑤

前引《冯涤传》中东秦前期洛阳“兵谋”所赖的郜芝,也是“世为中原大姓”的河南郜氏的代表人物,其在投降东秦之后,很快就被委以重任,“常参机密,军国大略,多有谋谟”,“兵马粮草、军用调度,多出其手。凡戎马之事,咸有参预”。并在开阳十八年夏之后同时兼任“兵部尚书”与“司隶校尉”,“位兼文武,当时以为荣”。⑥

此外,刘祁(荥阳刘氏)、刘艺(清河刘氏)、邓光(濮阳邓氏)、薛辅(鲁郡薛氏)、薛宽(河东薛氏)、严豫(鲁郡严氏)等北方门阀势力的代表在高帝一朝也往往能够被授予高位,其中甚至不乏从梁朝一方投降东秦的降臣。⑦他们最终能够身登高位,有的不过是因为他们是所谓“奉顺天道,赞佐高祖”的“前梁之大族”;⑧有的不过是“荫门阀之资”而最终“为重任之臣”。⑨

到了秦太宗时期,为抑制军阀势力,太宗也极为重视拉拢和利用强大的门阀势力,大量纳门阀之女入后宫,⑩邓甫(濮阳邓氏)、冯奥(魏郡冯氏)、冉芸(京兆冉氏)、郜棠(河南郜氏)、刘布(清河刘氏)、薛廉(河东薛氏)、薛永(鲁郡薛氏)、严豫(鲁郡严氏)、邓觉(濮阳邓氏)等门阀势力的代表人物也得以身居高位。?直到孝宗、恭宗时期,这一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到赵氏专权篡位之时,一些门阀势力的代表人物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甚至表达出极其愤怒的态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年,赵氏篡逆,欲以其为司徒,送官印、拜章,(郜)觉弃印,毁章,厉声对使者曰:“高皇帝龙兴除暴,得以承天,赵氏食其俸禄,为之鞍马,何今日敢篡之?无有伯父元勋而侄为逆臣者(注曰:言其伯父郜芝为开秦元勋)。”其子众劝之曰:“官可不受,何骂之?恐至夷族祸也。”觉殴之,曰:“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其杀我如何?但县我头于洛阳东门,观宋王之入也!”赵献闻之,大怒,欲杀之,其参佐马赴劝之曰:“四海门阀,郜氏为第一,从不能用之,亦不可杀也。”献遂止,觉乃还乡。?

赵献在听到郜觉的发言之后,“大怒,欲杀之”,而被马赴以“四海门阀,郜氏为第一,从不能用之,亦不可杀也”为由劝止了下来,更加体现了当时门阀势力之强——即使最高统治者不能与其合作,也不敢与其彻底对立。

总而言之,上述事实表明,在秦光宗之前的东秦前期,门阀势力已经极为强大,成为当时政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二、秦光宗以佞幸对门阀势力的抑制

秦光宗讨伐赵献之时,门阀势力就已经参与到了其中,并被授予高官,光宗也以纳门阀之女为后、妃的形式,试图与门阀结盟:

时赵氏跋扈,涛以为朝廷当有危县,求出为守牧。二年,出为扬州别驾。(登丰)三年,赵氏篡逆,扬州刺史宋王举义,(冉)涛从之。宏长元年,光宗即位。时行台诸公卿,多久在州郡,不解中京仪轨,涛乃尽数规画,使行台法制朝礼,粗具其仪,帝大悦,以之为侍中。?

光宗登基,征(邓迢)为礼部员外郎。宏长三年,擢礼部侍郎。六年,拜秘书监。?

中兴初建,光宗既入纂,欲结门阀,遂纳邓后为贵妃,然未尝有幸。?

(宣贞冯贵妃)亦中兴初建光宗所纳,事同邓后。?

光宗在平定了赵氏之乱后,也大量登用了门阀士族为朝廷高官:

(宏长七年)三月,以冯产为秘书台令,郜觉为司隶校尉,冉涛为御史台令,刘彪为中书监,荥阳刘樾为吏部尚书,郜示之为户部尚书,薛简为礼部尚书,鲁郡严彬为工部尚书,濮阳邓楚为刑部尚书,邓迢为秘书监……?

(永弘二年)四月,刑部尚书邓楚以疾致仕,以荥阳刘皎为刑部尚书……(永弘四年)九月,以郜觉补司徒,刘彪为尚书台令……(永弘五年)六月,司徒郜觉屡乞骸骨,见许,以冉涛补司徒,鲁郡薛泽为御史台令。?

(永庆二年)五月,以薛简补中书台令……(永庆五年)五月,中书台令薛简坐事免,以中书侍郎濮阳邓元补之。?

可以看到,光宗时期,朝堂高官几乎大多数都为门阀人士所垄断。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表面上不难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光宗在位时期门阀势力依然很强大;二是光宗注重拉拢门阀。

以上这两点确应予以承认,但考诸现存史料,不难发现,尽管从表面上看,光宗在其在位时期几乎将朝堂高官垄断式地授予了门阀人士,但是,光宗却并非一味地拉拢门阀。相反,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光宗虽然在表面上将朝堂高官的位置交给了门阀人士,但其却在其在位时期,大量任用“佞幸”以掌握机要之职(主要是中书通事舍人与尚书检校郎),从而实现对尚书台和中书台的有力控制。

关于中书通事舍人和尚书检校郎,《前秦书》记载:

尚书台,掌出纳诏命,布政四方,为天下之所赖,在宫城之北,号“北台”。有令,秩六千石;仆射,秩五千石,有左右,不常设,有欲使总领尚书事而位望不足者,受此职;左右丞,中二千石;检校郎,中千石;郎,中六百石;佐郎,六百石。?

中书台,掌报呈万机,草拟诏旨,为四海之枢纽,在宫城之西,号“西台”。有令,秩六千石;监,秩五千石,不常设,有欲使总领中书事而位望不足者,受此职;侍郎,中二千石;通事舍人,中千石;令史,中六百石;主书,六百石。?

(永弘二年四月)增设中书通事舍人及尚书检校郎皆为三员。?

似乎中书通事舍人在中书台中并非品级多么高的官职。然而,在东秦一朝,中书通事舍人一职尽管品级不高,但却极为重要,是“机要”之职:

开阳二十年,擢(冉芸)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内外文书之收发,多经中书通事舍人,以是其位虽不显,而控制机要,人莫敢不重,人言:“宁惹尚书令,不敢犯舍人。”?

初,高帝置中书通事舍人,入直阁内,出宣诏命。凡有陈奏,皆舍人持入,参决於中,枢纽章表,遂为机要,权倾天下。?

初,太宗以尚书事繁,而中书草令错驳常多,遂置检校郎,以收中书之令于尚书台,检校其文字,盖印然后送台,得付六部。以是为诏令所关,遂为机要之臣,位品虽下,而权势甚重,与中书通事舍人相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这两个官职,由于其品级不高,在光宗之前,关于尚书检校郎的任职情况史料阙如,但任职中书通事舍人的情况能找到一些:

开阳二十年,擢(冉芸)为中书通事舍人。?

(开阳)二十二年,擢(刘布)为中书舍人。?

(延昌)四年,(冉涛)迁中书通事舍人。?

可以看到,以上三位中书通事舍人,全部是门阀人士。而在光宗时期,中书通事舍人和尚书检校郎的具体任职情况只有以下两条记载:

光宗践阼,以(柴)踪为中书通事舍人,加侍中……踪既有男色,光宗颇幸之,踪尝裂痔,以是坊间颇传帝与踪有龙阳之事。晋王常以此谏帝,欲使出为大郡太守。光宗叹曰:“皇叔欲出踪,不若出朕。”晋王闻此语大愕,以为光宗疑己(注曰:盖晋王以为光宗所谓“不若出朕”乃惮己而疑之之辞耳),遂不复言。永弘六年病卒,时年四十二……?

光宗举义,(冰)玉从之。宏长元年,拜尚书检校郎,加侍中……永庆五年卒,时年六十二。玉在检校二十余年,勤勉谨慎,未尝有失,颇为光宗所重,赏赐钜厚,资财越于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