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120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032 字 5天前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看《法华经》的修学,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向:不管你是四信还是五品,它的修学是由内而外的。你理观建立了,然后才去修六度,基本上这两个是一致的。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你理观没有建立,直接修六度,你会有个问题,会落入杂染因缘的辗转相续。因为你理观没有建立,那你就是一个攀缘心、分别心很重的人。因为你学佛,你不是从成佛开始学佛,你是一个凡夫开始学佛,那你来到寺庙以后,来到三宝以后,你没有建立理观,你的心态就跟在家居士的心态是完全一样,你只是多了一个信心而已。就是说,你学佛了,你跟没有学佛差在哪里?你的调伏力跟他是差不多,你的妄想也差不多,你就是在无量的妄想当中多了一个对三宝的信心。就这一点跟他不一样,其他的完全一样。

小主,

好了,你用你的信心去修福报,你没有理观,变成有漏的福报!有漏福报的时候,你的心是有所得了,因为我们一开始学佛都是从因果上建立对三宝的信心。从因果的角度,善因成就快乐的果报,这个安乐道是允许的。所以,你为了成就安乐的果报去修布施,去持戒,等到来生果报现前的时候,你的因地是有杂染、有所得,所以你来生一定会放逸,因为你因地没有理观的智慧,在种善业的时候成就一个带有杂染的有漏因了。所以,你来生的放逸,你很可能第三生会堕落。第三生堕落,你受到痛苦以后,你毕竟对三宝有信心,有善根,你从痛苦当中又开始惭愧,又起惭愧心了。所以从三恶道出来的时候,欸,你又开始学佛了,又惭愧,又精进了,欸,你又开始产生福报了。福报又造得很大的时候,你又放逸,又堕落。所以,你今天没有成就理观,你的人生就永远在惭愧跟放逸当中不断地恶性循环,你受到痛苦就起惭愧心,快乐的时候就放逸。所以你的人生就在三恶道跟人天当中不断地流转,跟解脱没有关系。

所以,佛陀为什么说一个修理观的人这个时候不要去碰事缘?因为这不是重点,你以后机会多得是。你通过理观成就以后,你有大把的时间去修六度万行。我们后面看就知道了。就是你现在的正行是修理观,尤其是初心菩萨,你精神体力有限,你去修这个事修,这种事缘,你妨修正业,得不偿失。是这么一个情况。不是说盖庙不好,不是这个意思,是时机不对。

辛二、加教人受持

我们看辛二,加教人受持。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这个地方讲到第三品,说法品。前面讲读诵品,这讲说法。

“阿逸多!若我灭后”,有人闻是经典产生信解,信解以后还能够受持《法华经》,乃至于“若自书,若教人书”(这个书不是书写,蕅益大师说这个书是指说法利他,就是着作论述、说法利他的意思),你能够从自受用的随喜、读诵而到了为人家说法利他,那么你这种说法就等同去盖一个寺庙。这个寺庙有多大呢?用栴檀木这个材质做的有三十二个殿堂。这个殿堂就是宽有三十二个殿堂,广有三十二个殿堂,一个方形的,宽广各三十二个殿堂。殿堂的高度有八多罗树,又高又广,也特别的庄严,能够容纳百千比丘在这安住。这个很大,百千个比丘。

他不但盖寺庙,它旁边还有园林,能够经行、打坐,还有浴池以及各种经行的禅窟,就这种经行然后再打坐的禅窟。而且还具足了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的四事供养,还有资生的物品、乐具充满其中。就是说,你说法就等同于用这么一个美妙广大的寺庙来供养大众师。

那么如是僧坊跟堂阁(僧坊是居住的,堂阁是说法跟坐禅的),它的数目有多少呢?有若干百千万亿这么多。这个寺庙你还不是盖一处,是盖百千万亿这么多的数目。那么这个数目,你盖完以后,“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你亲自在佛陀面前跟诸比丘面前,把那个百千万亿的寺庙供养我跟比丘僧。

是故我说,在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法,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你这个人就“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为什么你今天的说法能够等同盖这么大的寺庙呢?因为,法施功德,供养中最,你法施就是修最大的供养。这个是这样,就是说,你修财施,他肚子饿你给他一碗饭,他生病了你带他去看医生,这也是供养,这是财供养,但是你没办法改变他内心的本质,因为他的内心当中是一种惑业苦的相续。他为什么有痛苦呢?他是因为有业障。他为什么有业障呢?因为他有烦恼。所以,我们给他财施,能够解决他一时的痛苦,就像一个人痛苦了你给他吃个止痛药一样。但是法施不一样,你弘护正法,开启他心中的智慧。

诸位!这个说法不是指三乘的说法,是特别指《法华经》的说法。你听懂以后,你回去跟你的同参道友,把核心的思想告诉他。你说,欸,你知道吗?佛陀是万德庄严,我们是业障凡夫,但是没关系,我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是平等的。佛陀有清净,我们也有清净,佛陀具足,我也具足,只是佛陀把它开显出来,我没开显出来。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经营我们的内心,这就是妙法。那你把这个道理讲给他听以后,好了,他的心本来都向外攀缘的(我们一般人都是经营人生,向外攀缘),他突然间回光返照:哦,原来我内心世界这么美妙!那么他一念的回光返照,他的生命从此改变,这个叫真如内熏。

小主,

诸位!理观的善根是不会退转的,他修一分,这个善根就种下去了。他这个人不管到天上,到三恶道,你跟他说法的那一分善根,它永远存在,它不会退失的。本具的东西怎么会退失呢?它又不是因缘所生法。

也就是说,你今天说法,你对他就是一个无上的供养,因为你彻底地改变他生命的整个方向。他本来是一个向外的攀缘的心,结果他一念的回光返照,而这么一个回光返照以后他就会有第二次的回光返照,他就有可能遇到三宝,他就有可能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所以这个法供养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启动了真如内熏,启动了人生的第一次的清净的循环。

辛三、加兼行六度

我们看辛三的“加兼行六度”。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这个地方讲第四品,兼行六度。

“况复有人”,他不但是随喜、读诵、说法,他一方面受持经典、修学理观作正行,他还能够兼行。兼行就是说它是一个助行,他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继续修他的随喜、读诵、说法的理观,但是他抽出一小部分的时间,兼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么,这个人所得的功德最为殊胜了,无量无边了。

比方说广大的虚空,它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有两个特色:它没有限量,因为它清净无相,所以它没有限量;第二个,它广大无边,它没有障碍。用虚空是譬喻什么呢?我们看合法。就譬喻这个兼行六度的人,“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诸位!到了第四品,佛陀允许我们兼行六度,因为他理观某种程度已经是坚固不退了,所以他涉事的时候,蕅益大师讲,涉事不妨正行,而且是以事助理。它不但不影响他的理观,还帮助他的理观,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兼行六度了。因为他修布施,他不会执着福报相,他知道是透过布施启动我内心的布施的善根,透过持戒成就我持戒的善根。他是能够法法消归心性,他不会落入因缘福报的执着,所以这个人可以兼行六度了。

辛四、加正行六度

我们看辛四,加正行六度。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前面的兼行六度,他把六度当助行。这个地方不一样,他是广修六度,全为利他了。因为他理观已经成就了,所以他把六度当作一种历事炼心的对象。就是这个人透过读诵、说法,他已经观行成就,坚固以后他就能够怎么样?修布施了,这个人就有资格来盖塔庙跟僧坊来供养三宝,来供养赞叹三宝,而且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来赞叹大乘菩萨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布施度。

“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前面是讲财布施,这以下讲法布施。他不但是用财来供养三宝,他还能够假借种种的因缘,来善巧方便地宣说一佛乘的因果。这个法布施。

这以下讲持戒。“复能清净持戒”,他能够断恶、修善、度众生,持菩萨的三聚净戒。

“与柔和者共同止住”,修忍辱波罗蜜,和合无诤,修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忍辱无瞋是生忍,是对人的安忍;志念坚固是法忍,他对甚深的法义,对这个一心三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种中道的妙理,他能够安忍随顺,叫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