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13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129 字 14天前

弥勒菩萨就说,“文殊师利”,就称呼了文殊师利菩萨。我还看到什么呢?我还看到在光明当中有很多的国王。这个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举国王呢?因为菩萨从资粮位开始修学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修布施以后,到了资粮位的末段,来到人世间,他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做大富长者;第二个,做国王。因为他布施的福德力很大,这个自然招感的。

作为一个国王,他当然是尊贵荣耀。他去亲近佛陀的时候,请佛陀开示无上甚深微妙的法门,佛陀可能跟他讲出世的解脱道或者讲大乘的菩提道。假设佛陀跟他讲出离的声闻之道,那么这个人听到以后,就舍弃了心中好乐的国土(舍弃国土等于舍弃王位了),也舍弃了宫殿,把自己住的地方也舍掉,乃至于自己的臣妾奴仆都舍弃了。干什么呢?就剃发出家而被上法服,走上了修出世的道路。

这个布施以后为什么加一个持戒呢?因为布施很自然会让菩萨积集广大的福德,他的福报会现前。福报现前以后,有可能会激发菩萨的放逸。一个人没福报,什么事都没有,你不会放逸。有福报的人一旦高慢,他就放逸。放逸以后他就创造很多的生死业缘。

诸位!我们的人生只有两种力量:一个叫做愿力,一个叫做业力。一个是往上超升的,一个是往下堕落的。净土宗也是这样。净土宗你可不要把生死业缘拉得太重,否则你这个佛号上不去。生死业缘跟福报是有明确关系,福报越大的人,就很容易创造一些放逸、享受,然后就创造很多生死业缘。所以佛陀必须要制戒,让菩萨有所克制。

所以《大智度论》讲一句话说,佛陀为什么制这些戒法呢?他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佛陀举出两个例子:一个孔雀、一个鸿雁。他说,作为一个菩萨,你有两个选择,你最好选择做鸿雁。如果你把过去生的福报开始享受,那么你就像孔雀一样很庄严。但是孔雀身体太重了,所以你飞不起来。鸿雁不是。鸿雁知道福报的时候,它把福报当做一种自利利他的资粮,结果它变成鸿雁,它可以高飞。

佛陀讲完布施以后,他提醒所有的菩萨一件事情:我不管你福报大不大,你最好有所节制。就这个概念。福报一大的时候,你一享受,你就变成孔雀了,你再也飞不起来了。就是说,你是想做一只孔雀,还是想做一只鸿雁!就这个概念。

就是说,福报有两种可能:第一个,它障碍你往生,障碍你成就菩萨道。这第一种可能。因为你不会善用福报,你在福报里迷失自己。第二个,你善用你的福报,它变成你修道的资粮,它能够保护你的善根不受干扰,不受外界的干扰。

所以佛陀讲完布施以后马上就讲持戒。第一,你用布施创造了福报;第二个事情,你最好善加利用你的福报。你如果福报操作错误,你就变成孔雀,就这样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福报没有对错,所以佛陀就必须制戒,讲三皈五戒,讲八关斋戒,讲出世的戒法。在家就受三皈五戒,出家众受声闻戒。重点就是,通过持戒,佛陀画出一条红线,就是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佛陀把这条线画出来。你踩到这个红线,就碰到了生死业缘,就提醒你了,请你注意了。是这个概念。

癸三、问忍

好,我们看忍辱波罗蜜。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菩萨通过布施创造福报,通过持戒好好地善加克制自己的欲望,接下来就是要保持自己的功德,让它不退失。怎么保持?我们看。

“或见菩萨”,或者在光明当中见到有一种菩萨,“而作比丘”。这当然是以比丘为代表。蕅益大师说,菩萨其实是通于四众了,只是说比丘比较尊贵,以他做代表。你要是在家居士,也是这个道理。

他是怎么修忍辱呢?“独处闲静,乐诵经典。”这个忍辱有两个重点:一个叫生忍。作为菩萨,你要经常远离愦闹,在一种安定的环境当中来修学,这个是众生法忍。众生法忍就是对于恶逆的因缘,比方说你要闲居静处,你要忍受色身的饥寒,或者是内心的躁动、内心的寂寞等等。这种对内外环境的安忍随顺,叫生忍,叫“独处闲静”。

第二个更重要,就是法忍,“乐诵经典”。诵经为什么要忍呢?这个忍就是安忍随顺。就是说,大乘佛法跟声闻法最大的不同,它是一个不思议境。你说,欸,你业障深重,你好好地念这句佛号,临终的时候,“但凭六字出乾坤”,就离开三界了,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那怎么办呢?我们只能选择相信。就是对于甚深不可思议的法门要选择相信。

佛法是这样,佛法跟世间法是相反的。世间法是先怀疑,再找答案;佛法你一怀疑,你就永远找不到答案了,永远没有答案了。佛法信、解、行、证,第一个叫做信。这个忍就是说,对于甚深法,这个道理我不懂,但是我选择相信佛陀,这个叫做法忍。

生忍、法忍,还有一个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特别对空性,对我空、法空的真理安住随顺,就是无生法忍。这个是初地以上境界了,我们凡夫只有两种,叫做生忍跟法忍。

其实忍辱它不是一个什么法门,它是一种个性。忍辱跟精进这两个都是一种性格。忏公师父说,修行的成败跟个性有关系。他讲的就是忍辱跟精进。一般来说,比较有道心的人、出世心比较强的人个性都比较刚强。这个时候如果你个性调不过来,你的成就就不大了。一个菩萨的个性要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就是忍力中有行力、行力中有忍力。

初学者最重要的,我觉得一个人忍力很重要。一个初发心的在家居士或者初发心的出家众,我可以告诉你,你的成败前面五年大概决定了。为什么呢?你说,我的时间还很长,我那么年轻!这跟年不年轻没有关系,这叫做先入为主。你五年当中什么都不学,你也不想去学教理,就整天做慈善事业,你这一辈子就走上这条路了。你说,欸,我晚年再来学。你不可能学了,你养成习惯了。出家众更明显。我个人带过佛学院,我带过一两百个出家师父。你大概看他前五年的表现,把它拉长就是一辈子。你看他后面就是这样子了。所以你这五年一定要忍得下来。

其实学佛是这样,菩萨道也是这样。它是三阶段,前面这一段要好好静下来。你千万不要学佛以后就开始做有的没的,你先搞清楚什么是佛法的道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做什么事有个分寸。前半段是先自修,然后才去行菩萨道,最后才是收尾,又回到静修。如果你学佛以后,教理什么都不学,就在日常生活里面做义工,你这辈子就这样子了。因为什么?因为定型了。

这个人他走这个路,他今天走一次、明天走一次,你看这个草,走久了以后,这个草丛就走出一条道路。你看,有些人不学教理,他自己也会搞出一套道理出来。愚痴不可怕,但是你长时间愚痴会变成邪见。因为你有样学样,没有样你就自己乱想,你会想出一套道理出来,而这个道理往往是似是而非。诸位!如果道理你想得出来,那么佛陀干么要出世?是吧?你想想看,说你自己从生活中能够体验道理,那佛陀就不需要出世了。

我们看看佛陀讲忍力,说“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这初心菩萨就是这八个字!“独处闲静”,你一个初心菩萨,什么都不知道,你好好地学教理,搞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你不要一辈子创造了功德,也创造很多过失,到晚年再来后悔,来不及了!你一开始就要把这条道路怎么走搞清楚。

这个就是忍力。这个大概五年是关键。

癸四、问进

好,我们看精进。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我们前面说过,菩萨的个性,一方面忍,调柔善顺;一方面要勇猛精进。我们看这个行力是怎么回事。

“又见菩萨”,弥勒菩萨说,我又在光明当中见到某一类的菩萨,他“勇猛精进”。这个精就是专一,他在某一个时间锁定一个专一的法门,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拜忏。第二个是进,它是辗转相续不间断。专一、相续。

那么他是怎么专一、相续呢?“入于深山”,就是他远离愦闹,息诸缘务,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干什么呢?“思惟佛道”。什么是大乘的中道实相,什么是父母未生之前我们本来面目。当然这个思惟也包括学习了,学习思惟、思惟学习。

这个精进有两个内涵:第一个,专一;第二个,相续。但我个人觉得相续更重要。我自己在佛学院做教务主任的时候,我很怕一种人,就是,“主任,三年之内我都不下山!”就这种人,我很怕。“主任,我一天拜一千拜。”这种人我更怕,因为这种人过不了多久就离开了。这种偏激式的修行,他没办法持久。所以你看看你身边的人,周遭环境看一看,只要在修行的跑道上一开始跑得很快的,到最后,跑道上找不到这个人了,反而只见到那些慢慢跑的。其实,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