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4972 字 14天前

第一段,先讲到此土的瑞相。就是说,佛陀先说法,说法以后入定,入定以后从白毫当中放了一道清净的光明。这道光明,我弥勒菩萨跟与会大众都亲眼见到。这个光明在娑婆世界现前。在“此国界”,这个国界就是娑婆世界。这个光明出现的时候,连带地有六种殊胜的境界。哪六种呢?佛陀先说法、入定、雨花、地动、众喜、放光。这个跟光明有关系的。这第一个,此土六瑞。

我们再看第二个,他土的瑞相。这个光明,此乃诸佛神通之力以及智慧的功德力所产生的稀有难得之相。与此同时,在光明当中也出现了种种十法界的因缘果报的染净的相状。就是这不仅仅是一道光明而已,它还出现了十法界的因缘果报的相状——他土的瑞相。这个他土就是指光明里面的相状,它不是娑婆世界,是光明里面的相状。“我等见此”,“我等”,就是弥勒菩萨跟与会大众,见到了光明,也见到了瑞相,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得未曾有”。我们亲近释迦牟尼佛,从他成道以后到现在,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况,所以恭请佛子文殊来慈悲为我们决断疑惑。

这个地方,我们看弥勒菩萨到现在提的问题,可以看得出来弥勒菩萨是大悲,所以他代表的是凡夫的心态,或者说三乘人的心态。三乘人在看到光明跟瑞相的时候,他是用二分法的:光明归光明,瑞相归瑞相。也就是说,三乘的修学并没有从一念心性启动,而是直接从因缘所生法入手。你是修四谛十二因缘的,所以你就成就二乘的果位;你修六度的,你成就菩萨的功德。所以,在学《法华经》之前,我们对于功德的论断完全从他所修的法门着眼。你念佛,所以你往生——这样的思想是有偏差的。

其实,法门只是一个工具。诸位!谁去操作这个法门?念佛是谁?布施是谁?持戒是谁?当然是你那一念心。但是没有学《法华经》之前,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我们以为整个修行完全是法门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十法界的相状跟那一道光明是没关系的,因缘所生法和心性,是各走各的。弥勒菩萨的意思一直是这样子,所以他是一直把光明跟相状切割的。但是,我们看文殊菩萨的回答就巧妙了,他是把它合起来回答的。因为文殊菩萨等于代佛来回答,他代表佛法界。弥勒菩萨所代表的是众生法界。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它把此土的光明跟他土的瑞相是切开来的。

小主,

但这段经文最关键的就是四个字:“得未曾有。”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的确是“得未曾有”。我们从佛陀的开示里面,从所有经典来看。佛陀有时候单方面地出现光明,比方说《楞严经》。佛陀讲楞严咒的时候,他不是直接从嘴巴讲,他是从佛顶放光,光明当中出现一尊佛像,从头顶的佛像然后宣说神咒。所以佛陀是出现光明,但是他这个光明里面只有佛法界,没有众生法界。这是第一个,只出现光明跟佛法界。那么出现众生法界的《维摩诘经》,佛陀也是出现很多十法界的相状,但是没有光明。

所以,我们看佛陀的经典里面,几乎没有同时有光明又同时有十法界的。到目前佛陀没有现出这样的相状出来,这个就是“得未曾有”。的确,弥勒菩萨没说错,这个光明跟十法界的瑞相同时出现,的确是“得未曾有”,所以弥勒菩萨才产生疑惑: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到底佛陀是想要去表达什么意思?

庚二、释四佛难

我们看第二个,这也是弥勒菩萨来化解文殊菩萨心中的挂碍。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其实,弥勒菩萨在前面的一科“举疑述请”的时候,他觉得说我看到了光明,也看到瑞相,大家都看到了,那这是怎么回事?得未曾有。其实文殊菩萨在旁边,他保持默然,并没有回答。当然弥勒菩萨也知道,文殊菩萨心中有挂碍。为什么呢?因为这一道光明、这个瑞相,那可不是一般人现出来的。今天要是哪一个法身菩萨现了这道光明、现了这个瑞相,我相信文殊菩萨立马回答。关键是什么呢?关键这个是佛陀现出的光明、现出的瑞相,文殊菩萨不敢回答。

他不敢回答,蕅益大师说他心中有三种挂碍:第一个,稀奇。这件事情太过稀有难得了,不要说弥勒菩萨没有见过,文殊菩萨也很少见过,所以这件事情太稀奇了;第二个,文殊菩萨他有所畏怯,因为这是佛的境界,他不好随便地去表达意见,以免有僭越之嫌。因为这是佛法界,文殊菩萨虽然也是古佛再来,但是他今生示现的定位毕竟是等觉菩萨,对佛陀所现的相状他不好表达意见,他心中有畏怯;第三个,表示谦卑。就算佛陀入定不好回答,那么在座还有很多等觉菩萨,比如弥勒菩萨。在座很多大菩萨,不只是我一个文殊菩萨,凭什么我一个人要回答,所以他有一种谦卑。蕅益大师说,文殊菩萨有三种心情:第一个稀奇,第二个畏怯,第三个谦卑。所以弥勒菩萨在问的时候,文殊菩萨并没有回答。

因此弥勒菩萨必须要化解文殊菩萨心中的这个挂碍。他提出了四点说明来化解文殊菩萨的挂碍。

第一个,他说明这是大众的期待。这可不是我的意见,我代表大众。他说,因为四众的弟子都以欢喜期待的心情来瞻仰仁者文殊,期待您来说明世尊为什么放了这道光明以及这些相状。就是说,我请你回答可不是我个人的想法,是大众的心情、大众的期待。

第二个,“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与会的这些弟子们希望这个事情不要等待佛陀出定,大家希望能够马上及时的回答。为什么呢?来决断我们心中的疑惑,令我们产生欢喜。为什么?因为“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世尊到底是为了什么广大利益的因缘而放此光明?为什么大家知道这是大功德呢?我们前面说过,佛陀放光的时候,他是带动了雨花、地动、众喜。就是,雨天曼陀罗花的时候、大地震动的时候,大家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欢喜,这个就是一种功德相。那么这种功德相大家不想等待了,大家不想等佛陀出定了,希望文殊菩萨慈悲,马上回答。这是第二个,就是大众希望能够及时断疑。

第三个,是说明弥勒菩萨自身的疑惑。就是说,难道是佛陀安坐的菩提道场当中,他老人家自己所成就的中道妙法要显示出来?或者是要为弟子授记?其实弥勒菩萨两个都猜对了,佛陀要开显他自己的佛知见了,佛陀要“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说完以后要为诸弟子授成佛之记。因为佛陀准备要往生了,这件事不能拖了。弥勒菩萨也是略知一二,但是他犹豫不决,因为这个事情他只是猜测。他讲出第三个,就是说不是我不回答,也不是在座的等觉菩萨不回答,因为大家都尚有疑惑。

第四个,就说明这个因缘重大,说是“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就是在光明当中所显现的东方的诸佛国土,是非常的清净庄严,而且见到诸佛的说法。这对众生来说可不是小因缘。就是这个《法华经》的宣说,它攸关众生的成佛之道。如果《法华经》不讲,那我们这辈子跟成佛之道就完全没有结缘了。就像一般的花,空花无果。我们念佛就只能够念佛了,我们往生也就只能够往生了。我们没办法做到说,我们念佛往生的当下,同时又栽培了一个未来成佛的善根。不可能!所以,你做什么就是单向了,完全从因缘所生法论断。你布施,人天果报;修四谛十二因缘,二乘涅盘。所以《法华经》可不是小因缘,它等于是把这个方便门打开。它一方面到达方便门,又把方便门打开,直通真实相。所以,这件事情我虽然犹豫不决,我不敢随便回答。为什么呢?因为因缘重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为这四种因缘——大众的期待,及时的断疑,还有弥勒菩萨自身的犹豫,最后因缘重大,所以弥勒菩萨总结:文殊菩萨当知,四众弟子们都一心一意地仰望仁者文殊菩萨,要及时赶快回答大家的疑惑。也就是说,弥勒菩萨必须要消除文殊菩萨心中的挂碍。

我想,我们从这四种疑惑去看,其实文殊菩萨他能够勇于去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主要还是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佛陀在定中。佛陀在定中不能回答,这是一个事实,谁都不敢去干扰佛陀;第二个是大众的期待。就是大家有这种需求,希望文殊菩萨能够出来主持说明。就是说,一方面佛在定中,一方面大众期待,也就引起了文殊菩萨以下的回答。

丁五、答问叙分二

这是〈序品〉的最后一科,答问叙。就是文殊菩萨在种种因缘具足之下——佛陀在定中,而大众很希望文殊菩萨出来回答,他也就当仁不让,出来回答了。回答里面分两科,先看长行,再看重颂。

戊一、长行分四

文殊菩萨的回答有三个部分:第一个是简单地用义理回答,第二个是简单地用事相来回答,第三个是广泛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