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53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630 字 14天前

但是到了须菩提等四人,须菩提、迦旃延尊者、目犍连尊者跟迦叶尊者四大弟子领解以后,他们自己讲出一个穷子的譬喻,这里“文繁义广”,所以专立〈信解品〉。就是说,须菩提等四人“过去或解三而不信一。或者信三而不解一”。简单地说,对三乘的空性产生信解,但对于一佛乘的中道实相而不信解。直到佛陀说〈譬喻品〉以后,才“信解具足,入大乘见道”,“故名为信”。

所以他这个信是破无明、证法身。我们说过,阿罗汉一旦信解中道实相,他从偏空而入真如的即空即假即中以后,他直接就入初地了。所以,他这个信是大乘的见道位才叫信,起大乘的修道叫做解。所以,了达“权实不二”,会归一佛乘的实相,“开圆解,入圆位,故名信解”。

如果约修行来说(修行当然就是观心),我们凡夫一开始没办法开显真如本性,我们现在只能做什么?观照真如本性。先观照它,先知道它的存在,但这样就很有力量了。因为你一观照它,你就知道心外无法,就是回归到万法唯是一心。我们开始摄用归体,叫做信。摄用归体以后,从一念的清净心提起,念佛、念法、念僧,开始创造因缘,创造一个新的因缘,叫做解。“从名字信解,乃至究竟信解。”

蕅益大师把信跟解分开来,说明修行两大重点:信,它比较偏重在内观;解,比较偏重在外修。就是我们遇到事情,按照《法华经》的思想,先信。信就是随顺,就是遇到事情你不能马上处理。因为我们是有我法二执的攀缘心,你一处理,你这个业力带动无明,无明又带动业力,那我执跟业力就没完没了了。

所以按照《法华经》的思想,就是先怎么样呢?心外无法,先把心带回家,观照这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只有我一念心是真实的。先从因缘里面回归到一念心性,然后再处理,然后再用空假中三观,外修因缘,内观真如再外修。当你在外修的时候就是解,就是观照了。所以它是先安住清净心,再发起菩提愿。它是两个次第,先信再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地方我们再做一个说明。其实我们前面说过,〈信解品〉跟〈譬喻品〉的道理是接近的,都是“会权入实”,但这两个表达方式不太一样。〈譬喻品〉是从佛陀的角度来发明会权入实的真理,〈信解品〉是从弟子的角度来发明会权入实。我们做一个说明。

〈譬喻品〉是谁说的?是佛说的。佛陀是整个教法的施设者,所以他在讲〈譬喻品〉的时候,更多的是他个人对法门的施设,所以它表达的是佛陀大悲的善巧,更多的是佛陀怎么善巧方便把众生从三界火宅带出来,因为是从佛的角度来谈“会权入实”。

但〈信解品〉不一样。〈信解品〉是谁说的?是四大弟子说的,是实际操作者。〈信解品〉是一个实际的修行人接受佛陀教育以后,讲到他自己从一个生死凡夫落入外道,变成阿罗汉,再回小向大的心路历程。

一个是从佛法界来看“会权入实”;一个是从众生法界。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一件事,叫做浪子回头。说有一个人,他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后来被他父亲感化,带回来培训,最后变成一个跨国企业的大老板,成功了。这么一个故事,你要问他父亲,他会讲他自己的一套。他说我就是怎么样带我儿子的,我用什么方法什么方法。他可能更多地在诠释他个人的方法。但是这个故事,你问这个当事人,你问这个儿子说,你为什么回家呢?他讲又是一套了,他更多的是讲他的心路历程,他内心的世界。我一开始因为怎么样?在家里面待不习惯,在外面跑跑跑。以后吃苦吃多了,然后我爸爸就化妆,变成我的朋友,七弄八弄把我带回来了。

所以诸位!同样一件事,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父亲的角度跟儿子的角度,在说事情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前面讲到是父亲的角度,就是,佛陀的角度更多的是他的理性,他强调法门的施设。但是四大弟子更多的是他个人的心路历程,有很多他个性的、当时的感受。他从排斥、畏怯,到最后接受佛,到最后有所成就,到最后回家继承家业,他有很多的心路历程。所以可能我们一般凡夫看〈信解品〉,会觉得跟我们比较贴切,那是从众生法界来谈“会权入实”。这个〈譬喻品〉跟〈信解品〉虽然观念一致、理论一样,但是过程不一样。

己二、中根领解 分二:庚一、经家叙喜;庚二、自陈领解

我们看经文,己二的“中根领解”。中根领解这个中根,指的是佛陀的四大弟子对于前面的〈譬喻品〉会权入实的一佛乘的妙法产生领解。这地方有两科。

庚一、经家叙喜

经家就是结集经文的人,先叙述四大弟子对前面的〈譬喻品〉领解以后产生的内心的欢喜。看经文。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这一段是结集经文的人,把四大弟子在讲〈信解品〉之前所表现的身口意的动作先做一个说明。“尔时”,就是佛陀讲完〈譬喻品〉以后。这个四大弟子,第一个,慧命须菩提。“慧命”就是,声闻人以空性为慧,菩萨以中道的智慧为慧,凡夫是以自我意识为生命。慧命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在整个阿罗汉里面解空第一。摩诃迦旃延是论议第一,他对于空有法义的论述是诸阿罗汉弟子中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是苦行头陀第一。摩诃目犍连是神通变化第一。一般的阿罗汉会神通,但是目犍连尊者他那个神通会变化。他变成一只龙,这个龙还可以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他有各式各样的变化。这个阿罗汉做不到,阿罗汉的神通是固定的。所以说明他这种善巧力强。

四大弟子这以下说明两件事:

第一个,“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为什么欢喜呢?第一件事情,他听到了〈譬喻品〉里面所说的“会三归一”的思想,这个是佛陀过去在阿含、方等、般若所没有说到的。因为《阿含经》讲我空,方等、般若偏重在法空,对于空性跟妙有之间怎么对接,没有明说。

我们刚刚说过,凡夫在有相里面起了颠倒,这种我相、人相,就在相状起颠倒,所以佛陀用空性来救拔我们。但是问题来了,一个人不能永远待在空性。生命的目的是要改造生命,不是要消灭生命,否则你会把有情修成无情!这只能当过程,不能当结果。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是把有漏生命创造成一种无漏的生命,而不是把生命现象给消灭掉,不是这样干的。所以,当我们从有相的生命回归到空性的时候,阿罗汉就觉得所作皆办了,包括阿含、方等、般若大部分都是这种概念。

到了法华会上,佛陀才明确地说明,“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待在空性不出来,不可能。你不能够说把一个有情生命,活生生的生命,修到这个生命消失掉了。没有这回事情!那是一个假名字。所以佛陀说世界上没有涅盘寂静这个东西,那是一种暂时的感受而已。但是这句话,佛陀在前面没有明确地说明涅盘也是唯心所现的假相,到了法华会上才明确地说明。所以这件事情,这第一个,未曾闻法。

小主,

第二个,世尊为阿罗汉授成佛之记。这件事也是未曾有。一个是听闻妙法,一个是看到原来安住在空性的人——一个灰身泯智的人,竟然还可以发菩提心,这个也是很特别的。所以发了希有之心,内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理衣服以后,“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身体屈曲,内心恭敬,“瞻仰尊颜”。

后面这几个动作,我们说明一下,蕅益大师说是表法的。主要有三个动作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个,“即从座起”。一般我们听佛陀说法是坐着。这个坐,一般我们讲安坐、坐法空座,就是表示二乘人舍弃了偏空涅盘的法执。因为他本来坐在座位,站起来了,从空而起,表示他们知道空性的涅盘不是究竟的目的,它只是过程。第一个,“即从座起”。

第二个,“右膝着地”。他从空性起来以后干嘛呢?就跪在地上。在佛法里面,这个地就是“真如本性,犹如大地”。所以他从空性会归到真如本性以后,叫做即权而实,从权法会归到实法。第二个是“右膝着地”。

第三个,合掌恭敬,“瞻仰尊颜”。就是向于佛道。发菩提心,向于佛道。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三个表法:第一个即从座起,表示舍弃了空性的执着;右膝着地,表示趋向真如本性;趋向真如本性以后,他知道生命是空有无碍的,所以发了菩提心,最后趋向佛道。这是三个阶段。

这段是说明四大弟子在讲话之前有三个动作来表法。

庚二、自陈领解 辛一、正陈得解;辛二、叹佛深恩

我们看庚二的“自陈领解”,自己叙述对一佛乘思想的领解。这个地方分两科。

辛一、正陈得解 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重颂

正陈得解又分两科,长行跟重颂。

壬一、长行 分二:癸一、法中略说;癸二、喻中广明

长行当中也分两科。

癸一、法中略说 分二:子一、明昔日不求;子二、明今日庆得

癸一的“法中略说”,先用法的方式来做一个简略说明。

子一、明昔日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