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104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4352 字 14天前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这以下修四种想,使令我们成就平等慈悲。

第一个,大悲想。如是佛子说法,就是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来说法的时候,能够“柔和能忍”,对一切众生差别的根机能够安忍包容,以慈悲心面对一切的众生,乃至于不生懈怠心,要主动积极地去教化众生。主要是大悲。

第二个,大师想。十方菩萨内心因为悲愍众生故,而行三乘的道法;虽然他只是行三乘道法,但是他也是众生的善知识,他也在慈悲,他也在教化众生。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以恭敬心,这些是我等大师,也是一切众生的大师,生大师想。

第三个,生慈父想。对于一切未来的诸佛世尊(众生是未来的诸佛世尊)生无上慈父想。他们是未来的佛陀,是未来众生的慈父。

第四个是平等想。“破于憍慢心。”这个平等就是平等说法。

最后总结,“说法无障碍”,这个人说法内外无障碍。这是以四种的想对治意业的四种过失,来远离恼害,成就慈悲。

过去有一本书,叫《文殊菩萨感应录》,这里面讲到一件事。说有一天五台山办一个无遮的大法会,所有人都可以参加。你不一定是佛弟子,只要你有因缘能够爬到寺庙上去,你就能够参加法会。这个法会诵经、拜忏,诵经拜忏结束以后就开始施食,平等地施给一切有缘的众生。不管你是佛弟子、非佛弟子,你只要经过,你都可以来受用这个饮食。

这当中有一个老太婆,这个老太婆带了一个小孩,又带了一只小狗,就去参加这个法会。她也参加拜忏、诵经,结束以后就到食堂去吃东西了。吃完了,老太婆说我还要一份。说你怎么还要一份呢?我带了一只小狗,它也是众生。知客师说,好吧,那就再给她准备一份吧,给这小狗吃。小狗吃完以后,老太婆说我还要一份,因为我肚子里面还有一个胎儿。这个时候知客师就不高兴了,知客师说,你这摆明了就是要来贪东西的!就骂一顿,把她赶出去了。

这赶出去不得了。这个老太婆走出山门以后,突然间消失掉,现在空中!文殊菩萨示现。文殊菩萨讲一个偈颂,他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文殊菩萨讲的偈颂是有道理。他用这个苦瓜跟甜瓜作譬喻,他说苦瓜的苦是均等的,它不是头部苦、尾部不苦,它的苦是彻头彻尾,每一个地方是平等的苦。甜瓜也是这样,大自然的甜,它也是中边皆甜。他比喻说,你既然叫做平等无遮大会,你这个主办者就不能有不平等心,就不能用自我意识了。所以他就最后讲一句话来说,我一个文殊菩萨,“修行三大劫”,我修了这么多广大福德智慧资粮,结果被你这个知客师,“却被老僧嫌”,还被这个老僧给赶出去了。

他当然强调的就是,你要行菩萨道,你就是要平等慈悲。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大师也好,凡夫也好,都是未来佛。你不知道他是不是哪一个菩萨示现的。当然,更重要的就是,你要注意你的因地。所以菩萨道就是说,你的心不能够看外境;看外境,你的心就不平等了。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看到身口意,我们回想一下,它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说这个分寸拿捏。

你看身安乐行,身安乐你是要远离十种过失,它是不平等的。做官的你不能跟他交往,卖淫的、做杀生的,各种各样……所以诸位,远离过失,“誓断一切恶”是不平等的。你不能说,欸,你的心是平等,你应该跟做官的交往,跟那些大富长者交往。不可以!因为你跟他交往你会受影响,慢慢地你就放逸、懈怠、堕落。他的攀缘心影响到你。

所以诸位!“誓断一切恶”是没有什么平等不平等,染污就是染污,清净就是清净,就是要远离染污,亲近善知识,所以身业在远离过失这一块是不平等的。但是在修善法的时候,你在布施的时候,持戒的时候,那是平等的。你布施,本来说法也是一种布施,法布施嘛。

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情况是有差别相,什么情况是平等,你分寸要拿捏得很好。就是,凡是修善这一块,尽量平等,但是断恶的时候你要选择。有些人你是不能靠近的,你碰不得,这个恶因缘你承受不起的。所以它有时候是强调差别相,有时候强调平等性,你这个分寸要拿捏得好。

壬二、颂行成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这段总结。我们透过前面的远离恼害,然后平等慈悲,这种第三安乐行,“智者应守护”。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先不要管外境怎么样,你好好守护你的意业,能够远离恼害、慈悲平等。你能够如此安住你的意安乐行,你未来的果报,为无量众生所恭敬。你内心平等地包容一切,你未来的果报,每一个人看到你都起大欢喜,每一个人。因为你内心平等,所以你招感来的别人也是平等地对你恭敬包容。这个是颂行成。

小主,

庚四、誓愿安乐行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辛一、长行 分二:壬一、明行法;壬二、叹经法

“长行”当中又分两段。先看行法,再看行成。

壬一、明行法 分二:癸一、释行法;壬二、结行成

那么,因地的行法也分两段。

癸一、释行法

我们先看止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前面的身口意三业的安乐行,都有止跟观,有调伏烦恼,有成就善法。但是誓愿安乐行没有止跟观的差别了,就只有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又有两个次第,什么叫誓愿安乐行呢?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立菩提愿。

我们解释这两个差别。菩提心是个总相,就是说你今天受了菩萨戒以后先有一个心态:我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就是菩提心,这是一个总相。至于你要怎么去做,你要怎么去实践你的理想,那就是菩提愿了。这个菩提愿是别相,就是你实践的一个方向。

所以我们先讲菩提心。这菩提心怎么发呢?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这个地方有两个所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