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万历十五年》讲了明朝哪些重量级人物,有何悲剧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本书截取的万历十五年,正是万历登基的十五年,是张居正去世的第五年,是申时行上任的第四年;也是海瑞、戚继光去世的第一年,是李贽削发为僧的前一年。

这一年,还是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的关键一年,也是东西方发展拉开差距的重要一年。

这本书的本意旨在敲响警钟,提醒有识之士,要清醒认识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要与时俱进,考虑匹配的制度作保障;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更需要雄才大略,仅仅用道德标准约束官员自身的品行是不够的,往往有能力的官员走不出困境更容易走极端,意气用事只能功败垂成……

可惜,高育良从这本书里,找到的只是自己颓废之下的精神借口。

一方面,他欣赏海瑞等人,却又不认可清官海瑞的过于"清流",坚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选择对自己的亲信祁同伟等人所犯的罪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人过于清廉会干不成事。

另一方面,他对万历皇帝"不上朝"、对张居正等人的悲剧性结局又感到后怕,担心自己勤于政事成为"众矢之的"后,人走茶凉时会遭到清算这样的"同等待遇"。

所以,起初也算清正廉洁的高育良,后来被赵瑞龙等人拉下水后,只得沆瀣一气,陷入腐败的泥潭。

说穿了,高育良还是置顶个人利益,没有守住初心,没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患得患失中忘了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怎样行得端走得正真正走出困局……

这也告诫像高育良这样的一方大员,以史为鉴是需要的,但不可妄自菲薄,放弃使命,曲解历史人物的历史足限性,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在其位,谋其政,不惧艰险,方得始终。

在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尤其是爬坡上坎时,若信念不坚定,意志出了问题,便有可能走向极端,若又被不良分子利用,更会堕落走向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