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七零年代

在这段记忆里,他还是叫陆仁亿,是个响应主席号召下乡的积极青年,昨天刚到他要“扎根”的河间村,

时节正是初春,土地还没化冻,春耕的开垦还没启动,管着下乡知青的大队长对他和其他来下乡的知青很和蔼,让他们修整修整,在这住,有缺的最好在这两天就上供销社补齐。

快到春耕了,等忙起来,被榨干了力气,他们就别想再有时间精力跑出去买缺少的东西了。

比陆仁亿早三、四年来的知青也向他和新来的知青说明了春耕时的景象,并指点了他们在这讨生活该要备点什么。

今早,他和新来的知青在一个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镇上的供销社买缺少的东西。

陆仁亿是从南方来的,被子带得薄,初春的北方风都冻得能刮人,夜里更是冷,偏偏分给他睡的那间房里还没盘火炕,要不是和另一个知青挤着两床被子盖成一床,他得冷死。

现在他最需要的就是一床保暖的厚被子以及保暖的厚棉衣,陆仁亿确实也买了,他手里正抱着呢。

藏青色的棉被,打了足量的棉花,看着就暖和。同色的大棉袄有两件,一件套在身上,另一件和棉被捆在了一起,好方便他背在身上。

多出的记忆到此为止,陆仁亿检查了自己身上有的,

他身上原本穿着的短袖夏装被长衣长裤大棉袄取代,脚上的鞋也换成了厚底鞋,鞋面还是薄了,为了保暖,里面套了好几双袜子。

里侧的衣兜里有20元,都是当前时代发行使用的。

陆仁亿搜索了那段多出的记忆,这20元是他仅剩的所有财产了,记忆里的陆仁亿家庭成员多,他在所有孩子里排名不靠前也不是最小的儿子,经常是被父母忽略的那一个。

此次下乡,父母紧吧紧吧凑了60给陆仁亿,多的就再也没有了。

他们还吩咐陆仁亿要省着点花,他们是没钱再给他的。说得还算委婉了,其实就是叫他出了门去自生自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记忆里的陆仁亿又不是他陆仁亿,所以他也没多大感触,只是为拮据的存款而担忧。

20元在七零年代好像挺多的,但看记忆里的陆仁亿买件棉被两件棉衣就几乎花去了他三分之二的仅剩存款。

而他从闵白行那得到的信息,这里是天灾副本。

那可是天灾啊!

他爷爷就是那个年代里活下来的人,陆仁亿小时候没少听爷爷忆往昔,每每说起那段食不果腹、勒紧裤腰带欺骗自己的胃说不饿的日子,他爷爷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爷爷说,最艰难的那几年,村村不闻犬吠啼鸟;

瘦鼠来了也得留下一身皮肉来;

树皮被啃光了,没了皮的树枯的枯,死的死;

草根也被一寸一寸的拔出来吃到肚子里,第二年春,山上光秃秃的,不见丝毫绿意;

饿得不行的人,看到土都想吃下去,然后被不消化的土活活胀死;

每天夜里都有村里的老人相携默默的上山去跳大山坑摔死自己,只是为了给儿孙多留一口糠吃;

刚出生虚弱至极的孩子吃不上一口母乳,因为拼命产下孩子的母亲为了能挤出一滴母乳,清水灌肚饱,灌到水中毒,哀哀泣声中,魂归天地;

……

面对天灾,人力是弱小的,

想囤点粮,那20元都不够打个水漂的,更不论,他远在河间村的知青住房没火炕,想不被冻死,还得请人来帮忙盘个炕。

原材料、人工费,哪哪都得用钱,哪哪都离不开钱。

陆仁亿头疼。

盘了炕后还要愁以后的吃饭问题,下乡的知青第一年是不能和村民一样分口粮的,但可以先打欠条,从老乡那里先借一些,等上工后赚取工分再从工分里扣还。

可等天灾来时,地里没了收成,村民自己都吃不饱,哪里还能有粮来借给知青?

陆仁亿忽然心头一动,红檐翘首亭中的不知名存在,好像给了他“一件礼物”?

这件“礼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