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在别的地方还有不少业务,但他关心这儿的事儿。
我们也很努力,不愿辜负他的信任。”
继续问道:“后来建那四个种植基地时,你知道详细过程吗?”
老王摇头:“这我不太清楚,那都是刘总公司一手安排的。”
虽然对回答不满意,还是不死心。
我转向墙上挂着的一张旧照片。"那请问这张照片您见过吗?”
没想到老王竟然认出来了:“啊,这张啊,当然记得!”
惊喜交加,忙将照片递给老王。"能讲讲关于它的故事吗?特别是照片中的人是谁?”
接过照片端详片刻,老王解释道,“照片拍摄地点不知道,但是人我见过。”
然后又把照片还给了我,说那人突然出现了,并非本地人。
他是由刘总的引荐来到厂里工作的,由于口音不同无人知其姓名来历,于是被称为‘阿皮’。”
听到这个名字赵亮有些茫然不解地说着贵州方言的事情,老王笑道:“阿皮不是粗俗说法,而是本地称呼同事或朋友的一种说法。”
明白了,继续询问下去。"这个人后来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呢?”
老王叹口气,说出令人意外的消息:“不幸离世了。”
“死了?”
震惊之余追询具体情况。
老王接着道:“听说一次外出考察途中遇上大雨路面湿滑车辆失控冲出山坡,遭遇到洪水淹没。”
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情况,急切追问:“这次外出考察具体是什么项目?是否与新增的种植基地有关?第五个基地的建立你知道详情么?”
这一下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是不是在那个未完成的新基地上呢? 它具体
### 改写后的版本
阿强这么一说,周围人都半信半疑。
然而,阿强当场用一把泥刀,在土地庙的墙上挖出了一块藏在里面的石碑。
奇怪的是,自从这石碑被发现,工人们拆房施工时,竟然一直风和日丽、顺利异常。
自那以后,大家对阿强的敬畏倍增。
这块石碑随后被他保存到了自家工厂后面的仓库里,闲暇时经常仔细研究。
也可能是巧合吧,厂房建成后,阿强的生意日益繁荣,他还开了几家农场。
听阿明讲这些,我多少有点疑惑,觉得有些故事可能经过了一些润色和夸大。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确实在旧土地庙的位置建了厂房,并且从墙壁中找到了石碑。
我俯视着脚边已经破损不堪的石碑,对阿明说道:“好了,你不用再担心这事了,这件事就此揭过。”
阿明赶紧连连道谢离去。
仓库中只剩下我和朋友小亮。
两人看了看眼前的石碑,我问道:“你觉得咋样?”
小亮踢了踢石碑,“恐怕问题就在这碑上。”
我们蹲下身子认真打量那块裂成数块的古老石碑。
经过初步推测,这是个西汉早期的作品。
经过多年风雨侵蚀,表面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土斑。
我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把几块碎石拼成了原貌,所幸碎得并不严重。
重新组合后,这块有着历史感的石碑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石碑上有不少錾子雕刻的纹路,这并不少见,汉代石碑普遍带有这种装饰。
更引人注目的是四角雕有特别花纹的图形——看上去像一个个小圈,这些圆点会是什么含义呢?难道表示一种对日月的敬拜?
小亮用随身带的钥匙刮掉一些浮土,发现了新的图案,“老李,这圆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四周还有一些细微的纹路。”
“咦?”
** 近查看,在圆圈周边真的有细致的小痕,并且显然是刻上去而非自然形成。
这些纹路勾起了我的回忆,这种类似图案最早是在某个地洞入口见到的,那时我以为这只是标识方向或某种消息。
再次见到是在单桓古国的地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