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年,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这些组织是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的,然后他不仅把这些小室画下来了,还给它命名为—细胞。”
清朝,康熙:1665年左右?那就是我在位这个时期了。这门学科到底重不重要啊?我要不要派人去把研究出这些学说的人弄来我大清?
何老师把一张细胞的图片放大,有人发现远看这些东西虽然密密麻麻的,但是变大后看确实像一个个小室,有点类似蜂巢。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红细胞、精子等。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地观察到了动植物的细微细胞,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说完这话,何老师又放了几张细菌、红细胞、精子的图片,放大版的。
看到这些图片,好多朝代的人都觉得自己的眼睛看坏了。
古人一:这细菌看着好恶心啊!长长的那些触角是什么东西?咦,起鸡皮疙瘩了!
古人二:这个扁扁的、红红的东西看着也挺吓人的,这就是红细胞吗?这干啥用的?
古人三:这精子又是啥玩意儿?是蝌蚪吗?咋是这个颜色的?后人为什么要研究它啊?
普通人看着这些图片只觉得不适,但一些人就很感兴趣了。
他们在想,原来这个显微镜下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这些细菌就是后世说的微观世界里面的物质了,可惜不能亲眼看一下。
不知道这个显微镜是怎么做出来的?
何老师:“这些人为认识细胞积累了材料,不过此后170多年,都没人对这些资料做归纳概括。”
明朝,李时珍:归纳概括,是说像我整理本草一样整理他们的习性特征吗?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后面就到了第三个阶段:形成理论。”
战国时期,庄子:理论,理解与论述,这个说法好,任何无序的想法只有集中在一起,才有可能从中发现蕴含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