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治水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北宋。
苏轼兴致很高,没想到今天居然讲到他了。
【顶流】的意思他知道,从某些学生的交谈中知道的。
原来在后世人眼中,他苏轼是可以被称为顶流的存在,真是令人高兴。
而且苏轼自己没算过,他居然可以和这么多人搭配呢,什么【三苏】【苏黄】【苏辛】【欧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的,组合太多了。
苏轼兴致勃勃地看着课件上那些关于自己的人物介绍,心里高兴极了。
苏辙有点头大,兄长是不是没看到【曲折的一生】这几个字啊?光看夸他的部分去了?
其实苏辙细想也知道,兄长肯定是得罪新党了,被人家参了。
早就让他要少说话,少说话,一定是他没憋住。
不过想着能憋住的话也不是自己的兄长了,苏辙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朝堂上其他人看着后世对苏轼的夸奖,心里有点羡慕。
能把苏轼称作顶流的话,说明这人在后世挺受欢迎的,自己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待遇呢?
部分人心里直泛酸水,看着脸上藏不住笑意的苏轼,很多人在心里唾弃了一下。
宋老师:“历代文人在被政治放逐的过程中,大都都没有放弃他们的精神坚守,可能也因为这样,这些人才能在历史上留下足迹。”
“苏轼一生都在放逐中度过,却从没被生活击败,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写成一部流放日记,当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写成旅行日记。”
北宋。
苏辙:???一生都在放逐是什么意思?他兄长有这么惨吗?
他担忧地看着苏轼,想安慰一下自家兄长,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苏轼倒是没有太过悲伤或者激动的情绪,他比较想看看,后世是怎么给他的一生写一部日记的。
宋神宗赵顼有点心虚,不能吧?就算苏轼犯错了,也不至于一生都在被贬的路上啊。
这应该是后世人比较夸张的说法吧?
宋老师:“苏轼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1056年进入汴京参加科考、任职,1071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排挤,自请出京,在杭州做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