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岛国鬼子部队超链接知识贴

日军从腾北地区撤退之后便与远征军从之前的隔江对峙变成了地盘对峙。

此时岛国对驻缅甸的日军机构做出了一些调整,大本营成立缅甸方面军,设立军政监部开始管理缅甸地区军政事务,主要中心方向是向西攻略印度。

随着腾北地区远征军部队逐渐增多,日军在腾北地区已经感觉到了不妙,于是56师团全部开到了滇西准备应对远征军反攻。

关于日军师团,苏扬真是深有体会,他是从上海到武汉再到长沙以及上高,碰见的日军师团无一例外都是强手,比如第6师团,比如在第9战区的老对手鬼子第11军,这来到滇西了遇到的还是56师团,真的是在这种环境下能活下来实在是太幸运了。

鉴于评论里说了太多日军师团的编制情况,有些不太准确,今天准备一个超链接知识贴专门介绍一下日军陆军部队的不同情况。

1938年10月薛岳在万家岭指挥大军打106师团的时候,日军方面是完全一个措手不及,没有想到106师团战斗力如此的不堪,所谓“一个师团就是一个师团”,丝毫没把华夏军队放在眼里,所以在万家岭被打的稀里哗啦,沦为笑柄。

网上总是说第4师团是最弱的,这个其实是不正确的,毕竟第4师团是常设师团,如果真的像网上说的那么弱,根本就没有设立的必要,在抗战初期,106师团才是是日军最弱旅。

第4师团第70联队士兵

106师团是特设师团,特设师团是由原师团退伍老兵组成,按照番号设立原则,106师团兵员来自于第6师团的退伍人员。

抗战初期,日军的特设师团战斗力较差,因为这些退伍兵没怎么训练就去战场了,自然战斗力不能保证。

网上很多文章都说日军分为甲乙丙丁等师团分类,这个分类有,但是不明确,多出现于不同的着作当中,但是日军的文件上没有特别规定,在抗战前期,师团类别只分为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一些特设师团存在时间不长,没多久就都裁撤了。

岛国在抗战前主要有17个常设师团,到投降的时候这个数字是173。

在战争初期,这些师团的番号分别是近卫师团、1—12、14、16、19、20。

抗战开始后,日军把常设师团的留守部队人员与预备役人员组成了10个特设师团,分别是:13、18、101、104、106、108、109、110、114、116 师团。

这些特设师团和常设师团一样,都是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两联队六个步兵大队,1939年到1940年5个特设师团被撤销,留下来的特设师团也就不再被称为特设师团。

这个特设师团很有意思,他们是怎么来的呢?他们来自于常设师团的留守师团,举个例子,就是第6师团在本土留下来的部队叫做第6留守师团,第6师团有自己师团管区,下面还有四个联队区,就是负责本地区的征兵和训练啥的。

常设师团

留守师团的司令部和编制师团一样,就是下面的部队称为补充队,基本上是留守人员和预备役部队。

有12个留守师团编成了10个特设师团与第15、17两个师团。

15和17这两个师团是重建,不是特设,是第一批三联队建制师团,是由第3、11两个师团的留守人员重建。虽然第13、18由第2、12师团留守人员重建,但是是四联队建制,依旧带有特设师团的性质。特设师团中101、 106、 114、108.、109师团均在1940年前后裁撤,再也没有恢复。

随着日军规模的扩大,后来也就没有什么常设和特设师团之分了。这些常设师团的留守部队也就组建成新的师团,随后被派出到各地。

特设师团

在抗战期间,日军除了成立四联队特设师团之外,还在1937年成立了一批三联队师团,而后陆续成立了大批三联队师团,这些师团基本都是原来驻屯军及守备队升级或者是留守师团和外调四联队师团之一联队组建而成。

日军除了师团这个步兵单元,还有独立旅团,独立混成旅团,独立守备队等单元,这些部队都是旅团规模。

另外就是日军的支队,支队是临时单位,由师团或者驻屯部队临时抽调组成,比如台儿庄战役中的第10师团濑谷支队,台湾军波田支队等,部队名字前面就是部队主官名字。

而在抗战时期,能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日军部队名字:比如九一八时候的关东军独立守备队,七七事变时华夏驻屯军等部队,就是上面说的这个意思,不是野战部队。

华夏(华北)驻屯军下的独立混成旅团后来升格为第27师团。

日军师团本来就是非常臃肿,也非常的奇葩,师团—旅团—联队这些单位和现代军队的师—旅—团是有差别的,日军师团规模明显要大,一个大队可能比一个团还要大,联队又比师小,不过岛国人本来就不走寻常路,说他另辟蹊径可是又有点死心眼,所以师团这个东西也算是岛国特色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个师团两万多人,所以在抗战爆发后不久,一些非野战部队升级为三联队步兵师团,1939年2月又成立了一些新的三联队步兵师团。

在1942年,岛国就出现了这样的师团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