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徐静霏当然没去什么贵族学校,外公外婆却有了充裕的时间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原因很简单,徐邵俊把自己的助理派了过去照顾徐静霏的日常起居,让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去安排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晚年生活。
徐邵俊对崔静洁的父母还是抱有敬意的,不光是因为他们精心培养出了自己心仪的爱人崔静洁,还因为对方家庭的父辈曾经资助过艰难时期的红色军队。
崔静洁祖辈的家族企业因为战火的原因毁于一旦,到父亲那一辈又因为文革被打成走资派彻底的沦落到平民阶层。可是后辈争气,白手起家又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所以就是因为这两个家族背后的红色基因,双方都对彼此再满意不过。崔静洁的父母可能抱有对开国元勋高门大户那种质朴的敬畏,徐邵俊的父母觉得不以为然。
想反觉得人家勤勤恳恳白手起家的民族工商业者,那种洗心磨砺开创基业的干劲跟闯劲,一点不输于枪林弹雨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者,没有他们作为后盾,不知道还需要几辈人的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能成就新生的中国。
所以听说老两口因为疲于照顾孙女徐静霏没法享受安乐的晚年生活,徐邵俊的父母主动把用了很多年的专车司机派了过去,让老两口完成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愿。
这样相互尊重跟体谅的生活趣事,在两个家庭之间不胜枚举。所以崔静洁的父母一边是游览,一边是做着捐款的善举,希望小学,留守儿童,留名的地方一并连徐邵俊的父母的名字都一块写上。
徐邵俊每每跟父母谈及都心生感慨,崔静洁这样的女人跟这样的家庭,大概只有天造地设才能注定这样的姻缘。
徐静霏彻底的遗传父亲的智慧头脑,初中就开始自学高中数理化,等到上高一就跳级直接参加高考了。本来父亲徐邵俊的意思,是让她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把基础打好,可是徐静霏的校长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耽误孩子宝贵的青春了。
清华北大在徐静霏所在的杭州一中每年都有不少的保送名额,校长直接就拍板第一个名额非徐静霏莫属。
这样徐静霏在高一的暑假就搬到了北京的爷爷奶奶家,离清华园只有两站路的一个宁静清幽的小院子里。在这样的地方住着带小院子的古旧民居,家族实力不用多说了。
不过旁人艳羡也无法,毕竟人家祖辈打下这巍峨江山,没有人家,可能现在的自己还过着战乱跟离散的凄苦生活。
这种传奇的家族在很多时候都是秘而不宣,寻常人家可能根本体会不到他们的存在。所以说这种所谓阶层的固化有的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多说无益,现实存在自然有它的道理。
徐邵俊对女儿的前途规划首选的是建筑系,因为林徽因和梁思成伉俪实在是每个清华人的终极梦想跟逝去岁月永远的神只,已经上升到不止偶像了,是纯纯的神只。
徐静霏不置可否,学什么都成。她的青春叛逆期几乎没有,如果硬要说有的话,就是开始那么一阵,然后就是念建筑系一年之后了。
崔静洁看电影《流光明媚》才开始的对女儿有了一些浅薄的了解。说老实话,她看到一些仿佛是自己少女时的温暖场景,那些灿烂的晚霞,那些湿润的清晨,那些思念的夜晚,那些难平的心绪,那种如诗的情怀,是每个少女曾有过朝暮晨昏,似水流年。
在这之前,甚至崔静洁只知道她在做歌手,是兼职还是专职她都搞不清楚,更别说堂而皇之的在电影院里看她在全国公映的电影处女作了。
她们母女并没有经常联系那种习惯,徐静霏相对而言跟父亲联系多一些。这徐邵俊自然是女儿奴一枚,可是仿佛也不是太彻底,好像他跟芯片比较亲。他的专利大多是跟国防工业关系比较密切,这里就只能讳莫如深了。
徐静霏在清华之后的兴趣转移,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小姨崔萍难辞其咎。因为电影学院的开放跟包容,文艺青年聚集。徐静霏谈不上活泼,孤僻倒是时有发生,要不说青春期延迟了嘛。
因为小姨在那里当老师的关系,她去得比较勤,那些文艺女青年标配的谈情说爱她倒是没怎么参与,或者说有的时候有参与的欲望但遇不到合适的对手,换言之,没有她看得入眼的。
在这样地方厮混,这里对徐静霏而言,不能说厮混,只能说是礼节性的文艺社交。因为她显赫的家世摆在那里,少年人也都不傻,市侩在这里或许说不上,但是那些基础的判断还是有的。
徐静霏对音乐发生兴趣就是那个时候。刚开始对吉他民谣之类的觉得清新质朴,但很快发现有些单调,等到见识了地下摇滚,她又觉得太聒噪跟低俗,所以在不同的音乐品从之间晃来晃去,觉得游移不定。
等到终于有一天,她去找小姨玩,上楼的时候听到走廊的尽头隐隐的放着一首音乐……
your skin so golden brown
be young be d**e be proud
like an American
徐静霏突然怔住了,她好像听到了来自自己灵魂的歌声,她呆呆的站了一会,然后转身释然的坐在了楼梯的台阶上。
她终于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