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力谏君心定乾坤

钱太监脸色一白,不敢再阻拦,只得让开一条路。顾长渊和徐凛风快步走进了宫门,直奔御书房而去。

御书房内,皇帝正闭目养神,听到脚步声,缓缓睁开眼睛。

“顾爱卿,你还有何事?”皇帝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烦。

“陛下,”顾长渊再次跪倒在地,“臣冒死进谏,恳请陛下收回成命,批准科举改革方案!”

“顾爱卿,”皇帝揉了揉眉心,“你为何如此执着?难道你没有看到朝中反对的声音有多大吗?”

“陛下,正因为反对的声音大,才更要坚定改革的决心!”顾长渊语气激昂,“旧科举制度弊端重重,已经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寒门子弟被排挤在外,真正的人才无法得到重用,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顾长渊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为了国家长远发展,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我们必须有所牺牲!短期阵痛在所难免,但长远来看,利国利民,功在千秋!”

皇帝沉默了,顾长渊的话字字句句都敲击着他的心房。他知道顾长渊所言非虚,改革势在必行,但他也担心改革会引起朝野动荡,危及他的统治。

“陛下,”顾长渊见皇帝有所动摇,再次说道,“臣知道您担心改革会引起动荡,但只要我们做好准备,稳步推进,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臣已经拟定了一套详细的改革方案,请陛下过目。”

顾长渊将早已准备好的方案呈了上去,皇帝接过方案,仔细翻阅起来。御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翻动纸张的沙沙声。

突然,皇帝抬起头,看着顾长渊,缓缓说道:“顾爱卿,你这方案……”

皇帝的目光在奏折上停留许久,最终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疑虑:“顾爱卿,你这方案,立意虽好,但过于激进。一下子推行全国,朕担心会引起朝野震动,甚至引发民乱。你可想过应对之策?”

顾长渊早已预料到皇帝会有此疑问,不慌不忙地答道:“陛下,臣并非主张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推行。首先可在京城试行一年,收集反馈,不断完善,然后再推广至其他地区。如此一来,便可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那周太师等人……”皇帝的语气中仍有顾虑,“他们背后势力盘根错节,若是强行推行,恐怕会遭到强烈反弹。”

“陛下,”顾长渊语气坚定,“改革之路,必然会遇到阻力。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迎难而上,果断决策。若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只会错失良机,最终一事无成。”

皇帝沉吟片刻,又问道:“新科举制度,着重考察实学,固然重要,但如何保证公平公正,避免徇私舞弊?”

“臣建议成立独立的考试机构,由德高望重之士担任主考官,并制定严格的监考制度,杜绝一切舞弊行为。”顾长渊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同时,将考试内容公开透明,接受天下学子监督,如此一来,方能确保公平公正。”

皇帝听完顾长渊的解释,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但他仍然没有下定决心。他知道,科举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就在这时,御书房外传来一阵嘈杂声。皇帝眉头微皱,正要询问,却见钱太监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跪倒在地,颤声说道:“陛下,宫外…宫外聚集了大批文人学子,他们…他们……”

“他们怎么了?”皇帝语气有些不悦。

“他们…他们联名上书,请求陛下批准科举改革方案!”钱太监的声音越来越小,几乎听不见了。

皇帝闻言,猛地站起身来,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只见宫门外,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无数文人学子手持书卷,高声呼喊:“改革科举,利国利民!”“支持新政,造福百姓!”

此时,徐凛风正站在人群前方,指挥若定。他早已预料到顾长渊在宫内会遇到阻力,于是提前安排了这场请愿活动,为顾长渊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