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埋的是他

蛇吞相 一笔心酸 1098 字 6天前

一进一出,快如闪电。简直是关羽再世,赵云附身。而且这一战只带了五十骑,冲杀在万军之中,所以至今这一战还被后世的人津津乐道。

而火爆性子的辛弃疾,没有当场格杀张安国,他们连夜渡江,将这叛徒押解至都城,在众目睽睽之下正法。

当时的辛弃疾也才二十三岁,殊不知,这竟是他最后一段畅快杀敌的英勇时光。

可惜,当时的南宋皇帝赵构,将辛弃疾这个一身腱子肉的武将,投放在了文职岗位上。好在辛弃疾不是只知舞刀弄枪的莽夫,人家文武双全,倒也还能胜任文职。可真正让辛弃疾烦恼的,是频繁而不讲道理的调任,官职生涯26年,足足被调任了37次!

辛弃疾一腔雄心壮志,既然无法上阵杀敌,那他索性就去写兵书!于是《九议》应运而生。在这篇文章中,辛弃疾深刻分析了金国的内部矛盾、外部忧患和南宋的经济实力——有钱总能养出好兵。

可惜“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朝廷“谨慎”得过了头。主战派是被排挤的边缘人物,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但男儿到死心如铁,任安抚使的时候,辛弃疾创办了一支“飞虎军”,约2500人,日日军训。这支军队创办之初,只是用来弹压当地猖獗的盗贼和少民武装力量,无法与金人对线。但后来收编为国家暴力机器,戍守湖南广西湖北江西,也参加过对外战争,成绩不错,对金、蒙各有一次大胜。

可惜辛弃疾是看不到这两次胜利了——因为他早就又又又被调任了。

世事无常,在无限调任中浪费着时间生命的辛弃疾,万万没想到,再次被朝廷起用,再次拥有前线杀敌的可能,居然多亏了一个他本来不看好的军事决策——开禧北伐。

此时辛弃疾已经65岁,罢官赋闲二十年。

开禧北伐的领导者是主政南宋朝廷的实权人物,宰相韩侂胄。他征召辛弃疾任浙江东路安抚使,辛弃疾也没推辞。而且一上来就点明了当时军中的各项问题...总之,说的那些策略和练兵的方式,和韩侂胄有巨大的意见分歧。

也发现韩侂胄的军事部署,的确比较草率,和专业的辛弃疾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