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高丽方面的乞降奏表后,耶律隆绪和群臣商议过后都决定接受王询的投降,但唯有积庆宫使耶律瑶珠不同意,他说:“询始一战而败,遽求纳款,此诈耳,纳之恐堕其计。待其势穷力屈,纳之未晚。”
耶律瑶珠的意思是想彻底将高丽打残后再受降也不迟,可耶律隆绪这时候却没有了再打下去的兴致。战争打到这个局面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再继续下去的必要了,他其实早就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继续打下去除了会死更多的人外,对辽国其实并无多大益处。
耶律隆绪就此同意了王询的请降,他下令全军停止在高丽境内的大肆掳掠,然后任命政事舍人马保佑为开京留守,安州团练使昂克巴为副留守。这个开京就是高丽国此时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开城(王建的出生地),而高丽国王王询此时就在开京。耶律隆绪这样的安排其实就是把高丽变成了辽国的占领国,而他也相当自信地认为此次战争将随着开京的被接管而就此结束,他因此只是派了一千名骑兵护送马保佑前去接管开京。
耶律隆绪这样做有错吗?后来金国人不也是只派了那么一小撮金兵就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军民百万的开封城并接管了北宋的皇宫吗?但是,凡事就怕出个意外。
当马保佑一行走到高丽西京(今朝鲜首都平壤)却遇到了突发状况。之前奉王询之命率军前来增强西京守备力量的高丽中郎将智蔡文根本不知道这时候王询已经向辽国投降了,他接到的命令还是固守西京,而偏偏辽国人的马腿子又跑得是那么的快,等到智蔡文进入西京时,高丽西京的守将已经在向辽国的使者写降书了。智蔡文大怒,他将辽国派来的使者和这位高丽的西京守将一起给杀了。
这还没完,杀了“卖国贼”和辽国的“特务”之后,这位勇气丝毫不比康肇差多少的智大将军在城南列阵准备迎击辽军,而此时另一路奉命赶来增援西京的高丽将领卓思正也赶来了,此人也不知道王询已经向辽国投降了,两人合兵一处决心在此抗击辽军。
耶律隆绪得知此事后竟然很大度地原谅了智蔡文,毕竟不知者无罪,他又派遣在澶渊之盟时与曹利用一道去见了赵恒的韩杞前去向智蔡文说明王询已经上表请降的事,可智蔡文却认为这是辽国人在耍诈骗他,于是乎韩杞也就此“为国尽忠”了。
辽国人接二连三地送人头让智大将军着实威风凛凛了一番,但他的威风还没到头。杀了韩杞之后,智蔡文又带兵把本来准备去开京就任的马保佑拦在半路上一顿暴揍,护送马大人去高丽国都赴任的辽军本就一千来人,结果就是马保佑等人拼了老命好歹是捡回了一条性命,而那一千多人的辽军则是大多被高丽军队所杀。
这虽然是一场因为信息沟通不畅和传递不及时所导致的误会,但这一千辽军不可能就这样白白送了性命,那几个辽国使臣更是不能白死,耶律隆绪大怒并下令全军进兵西京。
几天过后,辽军主力在耶律隆绪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杀到了西京城下。城内的守将——也就是之前奉命赶来增援西京的另一路高丽军队的将领卓思正瞬间变成了软骨头,他假意说自己要出去夜袭辽军,但其实他在这天晚上趁机出城后便一溜烟地逃命而去。辽军随即开始攻城,但攻城这活儿辽国人这么多年就始终没能办利索过,西京被围攻数日却打不下来。
比起西京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作为高丽国都的开京却被耶律隆绪同期派出的另一路辽军轻易拿下。在这之前,闻听辽军奔开京而来,高丽国王王询带着自己的后宫嫔妃以及大臣连夜出逃向南而去。他们这一走,开京哪里还守得住?辽军一战破城,然后就是一把大火将高丽的王宫和城内的民居给烧了个干干净净,城内的居民其下场也就可想而知,高丽国的都城就这样成了一片白地。
对于王询的南逃,耶律隆绪并没有下令继续对其展开追击,他心中的愤怒已经随着开京的化为灰烬而渐趋熄灭。再者说,这寒天冻地的滋味也确实不好受,辽军的战线这时候也拉得太长,于是在次年的正月初一,耶律隆绪下令辽军全军班师回国,他所留给王询的是一个已经被辽军蹂躏得面目全非的北高丽国。
辽军这一撤,先前向辽国投降的高丽诸城集体反水,但耶律隆绪这时候哪里还有心情再回去收拾这些人,他和他的这群又冻又饿的士兵们现在只想回家。更糟糕的是,当辽军行至半路又遭遇连续数日的罕见冬雨,因而这一路辽国人走得那叫一个狼狈不堪,好多辽军士兵为了节省体力直接将手中的兵器和身上的铠甲都给扔弃在地。
经过半个月的艰苦行军,辽军最后终于是渡过鸭绿江回到了辽国境内,这一次辽国对高丽的战争也就此宣告结束。
这里也不想多说什么,就想给耶律隆绪同志送上一副迟到的春联。上联:赢得势如破竹,下联:走得狼狈不堪,横批:啥也没得到。
小主,
耶律隆绪和他的辽国大军风风火火地在高丽国进行异国观光游的时候,赵恒和他的大宋这一年里又在干什么呢?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皇帝的耶律隆绪在忙着打仗,同样作为皇帝的赵恒也在忙国家大事。按照《左传》的这种说法,现在无仗可打的赵恒当然就只能通过祭祀活动来彰显他的存在感,这不是我们在有意调侃和揶揄,而是事实。
按理说赵恒已经去泰山封过禅了,这天花板他都已经摸到了,难道这天底下还有能够与封禅同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祭祀大礼吗?当然有!
正如我们之前所介绍的那样,在泰山上祭祀了上天之后,赵恒又在京城下令开始修建玉清昭应宫。这两件事都是大工程,但这显然不能让赵恒在求神拜神的道路上就此停下脚步。既然这老天爷已经被他给隆重地祭祀了一番,那么这土地神仙他也得好好地祭拜一番才行。
也许有人会说,上次泰山封禅不是已经把地给祭祀了吗?没错,是祭了,但是那只是祭天礼的一个附带项目,赵恒这一回要玩的是单独对土地神仙隆重地祭祀一番。这祭天是在泰山,那么这祭地又该在哪里祭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之前的那么多帝王早就已经为赵恒指明了方向——要想祭地就得去汾阴。
古之汾阴正是如今的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其地理位置位于运城市西北,处于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处。相传,轩辕皇帝是最早的一个祭祀大地之神的君王,在平定天下之后他便于汾阴设坛祭祀华夏民族共同的创始之祖——女娲氏。在神话故事中,女娲娘娘不但上能补天,而且更是依照自己的模样抟土造人,如此一来她便成了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继而便有了称其为大地之母的说法。
轩辕皇帝开创了在汾阴祭祀女娲娘娘的先河后,在这里祭祀女娲并祈求农业能够连年丰收就成了此后历代君王当政时期的一件要务,上至尧舜夏商周,下至汉唐,历代的那些君主和帝王有很多都在汾阴主持过祭祀大典。汉文帝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他在汾阴修建了一座“后土庙”,于是后面的汉朝皇帝就经常跑到这里来祭祀土地之神并祈求农业五谷丰登,在这种事情上尤以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大和最好的汉武帝刘彻将祭地大礼搞得最为出彩。当年在封禅泰山之后,刘彻曾对身边的大臣们说道:“朕既然在泰山祭祀了上天,那又怎么可以不去祭祀一下大地之神女娲娘娘呢?”
刘彻随即就下诏命人在汾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后土祠”并先后数次前去祭拜,在他之后的西汉皇帝自然也是前仆后继地争相跑去祭祀,但到了东汉却唯有光武帝刘秀曾经亲自去祭祀过“后土祠”。
到了唐朝,李隆基在开元年间的太平盛世里也是闲极无聊到处想找事做,他前后两次御驾亲临跑去汾阴祭祀了一番大地之神。由于此礼已经荒废多年,人们在修缮祠堂的时候从地下挖出了两尊古代的宝鼎,李隆基因此而将汾阴县改名为宝鼎县并将祠堂再次进行了翻修和扩建。
如今,对各路神仙都无比虔诚的赵恒也遇到了与当年的汉武帝和唐玄宗一样的幸福墙,既然这两位封禅了泰山后都去祭祀了后土,那他又怎么可以甘于人后呢?所以,赵恒觉得自己也得来这么一回才行,而且这理由又是如此的正大光明:朕要为这天下百姓祈福,祈求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年年五谷丰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