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庞涓死亡,天下局势瞬变

这已经成为青山书肆的常态,夜夜如此,导致书肆好多人黑白颠倒。

大家伙连夜赶工,紧赶慢赶,才总算是在鸡鸣响起时分将足够多的话本子放在了书肆的书架上,又紧急拓印了下一批送往其他地方。

而在放上去的第一时间,这书又立刻被人买走送到了皇上的桌案上。

皇上下了早朝看到最新出炉的话本子打开看了起来。

他好像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小主,

上朝,退朝,看话本子,思考,批奏折,找人商议事情,处理国事,询问国情。

他觉得他很忙,每日都起的很早,睡得很晚。

勤奋上他绝对不比先皇差,甚至领先不少。

但大顺就是这样一直不温不火的,起不来,军队起不来,国力也起不来,让他很是怀疑自己这么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皇上在这样的自我怀疑里打开了《大秦帝国》,看了起来。

然后便看到了邹忌与齐威王的那番对话。

还有齐威王的传世名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这让他很是震惊。

大臣也就算了,他作为国君,居然允许百姓到他面前说他的过错……

不仅不责罚,反而还要大大的赏。

这让皇上感到前所未有的惶恐,外边的皇帝……都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了吗?

谦逊至此,就不怕史书上记下来什么不好的言论影响自己的名声?

他又突然想起了秦孝公,刚认识卫鞅不久的时候卫鞅其实也有说到过这方面的问题,秦孝公的回答是什么?

他说一国之君听任国亡民丧,不处理国事解决问题却去琢磨自己的虚名,沽名钓誉,这是为君之道?治国之道?

历史上那么多的明君之所以青史留名,更多的是在于他们有头脑,肯吃苦,善于思考。

而不是琢磨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青史留名。

若将所有心思都放在琢磨自己如何留名上,与那些沽名钓誉之辈又有何不同?

皇上坐在桌案后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手里一直拿着《大秦帝国》最新的话本子,用力到纸上都出现了深深的褶皱,险些被他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