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喜带领众人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与非凡的智慧,成功制作出数量日益增多的木头自行车和大型木制拉货车。
军营里的人们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内心深处开始萌生出向外探索的底气与勇气。
他们怀揣着对生存资源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同类命运的深切悲悯。
小心翼翼地踏出军营,朝着周边未知的区域进发。
经过大家齐心协力、不畏艰难的搜索,不少灾民如同在黑暗中觅得了曙光,被发现并带回了军营。
那些年轻力壮的灾民,被大壮他们如获至宝般地拉去充实新兵队伍。
他们像是注入军营的新鲜血液,充满了活力与朝气,成为了保卫军营、对抗末日的新生力量。
而中年的灾民,则被交付给小喜。
他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在手工劳作中为军营的持续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或是精心打造着各种实用的工具,或是修补着破损的装备,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生存的执着与对未来的希望。
至于那些年迈体弱的老人,军营并非无情的收容所。
军营有着自己的规则和考量,除非他们有子女能够在作战部队或者制作部门辛勤劳作。
就可以劳动换取家人的生存权益,否则,只能无奈地被拒之门外。
这看似冷酷的规则背后,实则是在末日环境下为了确保整体生存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是一种无奈却又必要的抉择。
由于战士们频繁地外出执行任务,军营附近的大小乡镇,甚至是更为偏远之地,都渐渐听闻了军营收留人员的消息。
这消息如同在死寂的湖面上投入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那些在末日中苦苦求生、流离失所的人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灯塔。
他们拖家带口,怀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纷纷汇聚到军营门口。
那一双双充满求生渴望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军营的大门。
盼望着自己能有那幸运的一刻,被选中进入军营,获得庇护与生存的机会。
他们有的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在烈日下忍受着饥饿与干渴的折磨;
有的眼神中满是疲惫与绝望,但仍倔强地坚守着那一丝希望。
这日上午,阳光炽热得似乎要将大地烤焦。
负责招募的军官,如往常一样,端坐在军营门口。
他的目光冷漠而又犀利,像是一把锐利的手术刀,扫视着不远处那一大群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人们。
他清了清嗓子,例行公事般地开口询问道:
“还有没有会手工艺的,或者年轻想要参军的?
可以过来报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