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望远镜

张邦昌身材高大,样貌堂堂,当年可是以十九岁的进士甲科及第。

是公认的神童。

随后一路为官,又以中书舍人的身份随兵部尚书王襄出使高丽,回来升职为祭酒大司成。

因为太学生陈东号召太学几乎所有学生,捶响大理寺登闻鼓,进谏停止苛捐杂税和花石纲。

以至于宋徽宗勃然大怒,以张邦昌训导失职为由,罢免大司成,贬去提举崇福宫,也就是在修建中的道宫。

随即外放做知州,政绩不错,便又被宋徽宗一张条子,调回汴京,入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

他似乎在不断的调任中想明白了,第一个向宋徽宗提出要将天下祥瑞感应制成旗帜、器物,被宋徽宗采纳。

赵佶觉得此人很上道,一路提拔,尚书右丞、尚书左丞、中书侍郎。

要知道现在的张邦昌,也才四十岁。

他这一路走来,升官速度比蔡京还早了十几年。

只需一个机会,就能进入宰相行列。

如果宋朝继续存在的话,张邦昌的为官之路,必然会成为诸多家长口中的‘你看那谁谁谁’。

他来到中军大帐,寒暄一番之后,直截了当地说:“打仗我是不懂,官家给了五百督战禁军,我会领兵在后方,前面你们只管去打。”

虽然没有明说,但显然张邦昌不想再因为训导失职而被贬官。

无论是提举道观,还是一路折腾去做地方官,他都已经怕了。

“大名府城高池深,虽然切断了南来的粮道,想要攻打也殊为不易,且那武洪给我一种有恃无恐之感。”

宗泽说道:“最好是攻心为上,可写一些招安书信,命弓箭手趁夜色从城池各处射入,另外酌情许诺一些财物奖励,立大功者可封官职。”

“此计稳妥。”

张叔夜赞同道:“多事之秋,能招安,便不可兵戈相见。”

“攻心永远都是上乘之道。”

张邦昌起身道:“不耽误诸位,我去休息了。”

他一点都不想打仗,更不想去看那血肉模糊的场面。

如果能招安,他就可以写一篇文章,突出官家的作用,将招安化为一种祥瑞。

辛兴宗兄弟连忙去送,对这种朝堂大佬,他们可以说推崇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