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锋芒

紧接着,起义军的伏兵如潮水般从山林中涌出,将官军包围得严严实实。

原来,李自成早已料到官军会从此处撤退,提前在此设下了埋伏。

这些伏兵隐藏在茂密的山林之中,静静地等待着官军的到来。他们犹如一群饥饿的狼,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艾万年、柳国镇面对突如其来的伏兵,并没有退缩。

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试图杀出一条血路。艾万年身先士卒,他的大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每一次挥舞都能带起一片血花。

柳国镇则紧紧跟随在他身边,两人相互配合,与起义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然而,起义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他们的抵抗显得越来越无力。

最终,艾万年、柳国镇均被起义军击毙。艾万年在倒下的那一刻,眼中还带着不甘和愤怒。

柳国镇也壮烈牺牲,他的尸体倒在血泊之中,手中还紧紧握着那把染满鲜血的长枪。

部卒们见主将已死,顿时军心大乱,被起义军如砍瓜切菜般歼灭了一千多人。

刘成功、王锡命身负重伤,他们在士兵们的掩护下,领着残兵败卒奋力突围。

刘成功的手臂被起义军的大刀砍伤,鲜血直流,但他咬紧牙关,强忍着疼痛,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为士兵们杀出一条血路。

王锡命的腹部也中了一枪,他用手捂住伤口,鲜血从指缝间不断涌出。

但他依然顽强地战斗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突出重围。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后,他们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狼狈地逃走了。

这场战斗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洪承畴的耳中。

他听闻艾万年、柳国镇战死,官军损失惨重,心中犹如被重锤击中。他坐在营帐内,沉默良久,脸上的表情异常凝重。

他缓缓站起身来,走到营帐外,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场战斗的失败,不仅让官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也让他的围剿计划变得更加艰难。

然而,洪承畴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迅速调整战略,重新部署兵力。

他深知,起义军的实力不容小觑,想要剿灭他们,必须要有更加周密的计划。

他开始四处搜集起义军的情报,派出了大量的探子深入起义军活动区域。

这些探子乔装打扮,混入百姓之中,小心翼翼地打探着起义军的行踪、兵力部署和作战特点。

同时,洪承畴与部将们日夜商讨,制定出了一套新的作战方案。

他们仔细研究地图,分析着每一处地形的优劣,试图找出起义军的弱点。

在商讨过程中,部将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正面强攻,有的建议迂回包抄,洪承畴则在一旁认真倾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一套以稳扎稳打为主,结合突袭和包围的作战方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洪承畴率领着官军,与起义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

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血腥和残酷。战场上,硝烟弥漫,尸体堆积如山。官军和起义军,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力拼杀。

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在取得了巴家寨的胜利后,士气大振。他们继续在陕西各地转战,攻城掠地,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李自成深知,洪承畴不会善罢甘休,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官军的下一轮进攻。

他开始整顿起义军的队伍,加强训练,提高士兵们的战斗力。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起义军的营地时,士兵们便开始了紧张的训练。

他们练习着刀枪剑戟的使用技巧,进行着队列和战术的演练。

李自成亲自到场督训,他对士兵们要求严格,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做到标准规范。

他还注重培养士兵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同时,李自成积极与其他起义军将领联络,共同商讨应对官军的策略。

他深知,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与官军长期抗衡。

于是,他派出使者,前往其他起义军的营地,与他们沟通合作事宜。

这些使者带着李自成的诚意和书信,穿梭在各地的起义军营地之间。

很快,李自成便与一些起义军将领达成了合作协议,他们约定在面对官军时,相互支援,共同作战。

小主,

而洪承畴,虽然在战场上遭遇了挫折,但他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顽强的意志,始终没有放弃围剿起义军的目标。

他不断地向朝廷请求增援,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兵力和物资支持。

他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详细描述了战场上的形势和困难,言辞恳切地请求朝廷增派援军。

朝廷也意识到了局势的严重性,开始调派其他地区的军队,前往陕西协助洪承畴作战。

这些援军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驻守边疆的精锐部队,有的是中原地区的地方军。

他们接到命令后,迅速集结,向着陕西进发。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只为了能够尽快赶到陕西,投入到战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官军和起义军,在陕西的土地上展开了殊死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