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九年正月,寒风凛冽,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都冻结。
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等部起义军,却如熊熊烈火,向着南直隶东部迅猛推进,他们的目标——滁州,如悬在明朝统治阶层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滁州地处要冲,是拱卫明留都南京的重要屏障,一旦被起义军攻克,南京便门户大开,直接暴露在起义军的兵锋之下。
消息如惊雷般在南京炸响,整个城市瞬间陷入恐慌的泥沼。
达官贵人府邸内,慌乱的脚步声、急促的命令声交织在一起,家丁们匆忙收拾着细软,眼中满是惊恐;
街头巷尾,百姓们面色凝重,低声议论着起义军的动向,恐惧如阴霾般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远在他处的卢象升,听闻滁州告急,心急如焚。
他深知滁州战略意义重大,一旦失守,南京危在旦夕,明朝统治根基将严重动摇。他立刻召集亲兵,大声下令:“传令下去,全军即刻整队出发,务必以最快速度赶到滁州!”
营帐内,将领们迅速行动起来,盔甲碰撞声、兵器摩擦声此起彼伏。
卢象升大步走出营帐,翻身上马,寒风将他的披风高高扬起,他眼神坚定,望着滁州方向,仿佛能穿透重重阻碍看到战场上的厮杀。
此时,滁州城外,高迎祥站在起义军营帐前,身姿挺拔如松。他身材魁梧,一袭破旧却整洁的衣衫在寒风中猎猎作响,身旁的大旗上,“闯”字格外醒目。
他望着远处的滁州城,声音低沉有力:“弟兄们,滁州是我们打开南京门户的关键,拿下滁州,便是给明朝腐朽统治致命一击!”
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手中的武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眼神中透着对胜利的渴望。
围攻滁州的战斗打响,喊杀声震得人耳鼓生疼。
起义军们扛着云梯,呐喊着冲向城墙,脚步急促而坚定。
城墙上的官军拼命抵抗,石块如雨点般落下,砸在起义军的盾牌上,发出沉闷的声响;热油泼洒而下,溅到地上,腾起阵阵热气。
张献忠骑着一匹枣红色战马,在阵前来回驰骋,大声呼喊:“兄弟们,冲啊!让那些明朝的狗官看看我们的厉害!”他的脸上带着标志性的粗犷笑容,激励着起义军的士气。
然而,卢象升的救援部队很快赶到。他骑着一匹高大的黑色战马,冲锋在前,手中长枪挥舞得虎虎生风,所到之处,官军纷纷让路。
官军见主将如此勇猛,士气大振,与起义军展开激烈厮杀。
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大地,士兵们的惨叫声不绝于耳。高迎祥见势不妙,当机立断,下令起义军转攻凤阳。
凤阳,这座朱元璋的故乡,在经历过祖坟被刨的惊天事件后,崇祯皇帝朱由检如惊弓之鸟,对其防御极为重视。
他调集大量兵力,加固城墙,增设防御工事。
城墙上,新砌的砖石整齐排列,城垛间布满了强弓硬弩;城外,护城河被拓宽加深,河水中插满了尖锐的木桩。
起义军抵达凤阳后,迅速对这座城市发起猛烈攻击。
高迎祥亲自指挥,士兵们呐喊着冲向城门,脚步坚定。
然而,凤阳的防御远比想象中坚固。城墙上的官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精良武器,一次次击退起义军的进攻。
城墙上的弓箭手张弓搭箭,箭如雨下,起义军纷纷躲避;火炮轰鸣,炮弹在起义军阵中炸开,掀起一片尘土和血肉。战斗持续数日,起义军伤亡惨重,却始终未能攻克凤阳。
高迎祥无奈,率领起义军撤离,沿着怀远、蒙城、亳县的路线,进入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
一路上,寒风呼啸,起义军的士气略显低落,士兵们的脸上带着疲惫和不甘。
高迎祥看着士兵们的模样,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寻找机会,再次给官军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