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革新之路

在岭南的悠悠岁月里,胡秋水的医馆成了一方宁静的港湾,也成了他与任一鸣重逢的契机。自从知晓任一鸣同为穿越者,且曾是机械车床工人后,医馆后院那方小小的石桌旁,便常常聚着两人,茶香袅袅间,往昔现代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任大哥,想起穿越前,那些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仿佛还在眼前。”胡秋水轻轻抿了口茶,目光中透着怀念。

任一鸣苦笑着摇头,“想又有什么用,这里是明朝,那些东西可都派不上用场。我这机械车床的手艺,在这时代,也就是个屠龙之技。”

胡秋水却坐直了身子,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任大哥,您可别这么说。这时代看似与咱们的过去天差地别,但也正因如此,才充满了机遇。您想想,机械车床的原理,不就是利用机械的力量,更高效地制作物品吗?这在任何时代都有价值。”

任一鸣愣了愣,“可这儿没有现代的设备,没有那些精密的零件,能做什么?”

“能做的太多了!”胡秋水兴奋地比划着,“就说这岭南,百姓们农耕辛苦,咱们能不能根据车床原理,设计出更省力的农具?还有这医馆,药材加工费时费力,要是有机械帮忙,效率能大大提高。”

任一鸣陷入了沉思,脑海中渐渐浮现出一些模糊的轮廓。他缓缓开口:“或许……真能试试。可这第一步,从哪儿开始呢?”

“先从最熟悉的农具入手。”胡秋水不假思索地说,“咱们设计一种新型的犁,利用杠杆和齿轮原理,让牛拉起来更轻松,翻地也更深更均匀。”

说干就干,两人开始四处收集材料。胡秋水利用医馆的人脉,从往来的行商那里打听各种金属和木材的消息;任一鸣则凭借记忆,在纸上画出设计草图。每一笔落下,都承载着他们对这个时代的期许。

“秋水,你看这犁铧的角度,再调整一下,入土会更顺畅。”任一鸣指着草图,认真地说。

胡秋水凑过去,仔细端详:“任大哥,您说得对。还有这连接的部分,用铁制的齿轮,能更好地传递力量。”

为了制作零件,他们跑遍了岭南的铁匠铺和木匠铺。每到一处,都小心翼翼地描述着零件的形状和规格,生怕引起旁人的怀疑。

“师傅,我们想打造一些特殊的零件,您看能不能帮忙?”胡秋水走进一家铁匠铺,礼貌地询问。

铁匠师傅打量着他们,疑惑道:“啥样的零件?你们先说说,我瞅瞅能不能做。”

任一鸣连忙拿出草图,“您看,这个齿轮,齿要均匀,咬合紧密;还有这个杠杆,得用结实的钢材,承受得住拉力。”

铁匠师傅皱着眉头,“这活儿可不简单,材料也得讲究,你们要这干啥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