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水一边说,一边拿起两只不同种类的蝗虫标本,向大家展示。百姓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希望。
“那胡先生,我们怎么知道哪些蝗虫吃了有毒的东西啊?”一位年轻后生焦急地问道。
胡秋水耐心解释:“这就得看蝗虫出没的地方。如果是在被污染的田地,或者附近有有毒植物生长的地方抓到的蝗虫,最好就别吃。而且,就算是能吃的蝗虫,也不能吃太多,吃多了也会加重身体负担,引起不适。”
讲解完分辨方法,胡秋水又回到救治工作中。他穿梭在患者之间,不断调整药方,密切观察着每一个人的病情变化。
“胡先生,我这儿子还有救吗?”一位母亲抱着昏迷的孩子,哭着问。
胡秋水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坚定地说:“大嫂,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救他。孩子中毒虽深,但还有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胡秋水和阿福的努力下,一些中毒较轻的百姓逐渐有了好转。他们的脸色慢慢恢复了血色,腹痛和呕吐的症状也减轻了。这让其他患者和家属看到了希望,原本绝望的气氛中,渐渐有了一丝生机。
然而,救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患者中毒时间过长,身体极度虚弱,药物的效果并不明显。胡秋水看着这些患者,心中充满了焦急和无奈,但他没有放弃,不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师傅,这位大爷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怎么办啊?”阿福焦急地问。
胡秋水沉思片刻,说:“我们试试针灸,刺激他的穴位,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说不定能有转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胡秋水拿出银针,小心翼翼地为患者施针。他专注地盯着穴位,手法娴熟地将银针刺入,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着针刺的深度和力度。
在胡秋水的不懈努力下,又有几位原本病情危重的患者逐渐脱离了危险。百姓们对胡秋水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围在他身边道谢。
“胡先生,要不是您,我们这村子可就完了。您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