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国之命脉

“大宗买卖,交易对象基本都是固定的。”

“这个时候,只要对方相信我,我甚至不用交易金银,只要一个口头承诺就可以做买卖!”

“但是口头承诺终究不可信,这时如果有可靠的东西替代金银就可以了,最终,商票就这样出现了!”

朱由校好奇地盯着黄宗羲,这小青年的口才很好,短短数语,便将票商诞生的原因给说了个明白。

节省费用,必要时可以凭票给付,甚至不怕丢失,只需做一个密约或信物就可以了!

这种东西,必然会大肆流行起来。

朱由校兴奋之极,果然,后世推荐的人还真有两把刷子。

黄宗羲越说越激动:“现在这种票商,只是在大宗交易里流行。这很像朝廷的盐引,只是朝廷的盐引是以盐货为背书。”

“不过盐引发行的权力下放到州府一层,而且只有拥有盐矿的州府才有能力发行盐引。市面上的盐引太多太杂,起不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明朝盐引已经部分替代了纸钞的功能。)

黄宗羲盯着朱由校道:“陛下,商家只能以商家信用发行少量的银票。可朝廷手里掌握着盐、铁等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如果能为朝廷的银票做担保,那银票就具有了稳定的价值。”

“甚至,朝廷可以用国家税收为担保,发行银票。以后收税只收银票,不收金银。这样一来,朝廷发行银票之后,又有盐、铁等渠道收回银票,可以很好的控制银票的存量和走向!”

“最好的结果是,以后金银只是一种贵价金属,再也不参与货币流通。”

此言一出,把朱由校惊得嘴巴都合不拢了。

朱由校顶多就想到以自己的内库做背书,可这个黄宗羲更进一步,他竟然想到了以盐、铁和国家税收为背书发行银票。

甚至他还想杀死金银作为货币的作用。

这样一来,江南士绅手里有再多的金银,也不能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了。同时,发行的银票有了相应的价值锚定,再也不会出现以前朝代滥发纸币的问题。

(这段可能会有人觉得夸张,可实际,万历年间,明朝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了,这句话可不是随意说说的。当时手工业发达,已经有老板和自由劳动力的工人出现了。两者之间基本是纯经济关系,即商品货币关系。票号服务于大宗贸易,典当行承担了民间银行的作用,出现了现代金融行业的明显特征,还可以做到异地汇款。黄宗羲生活在余姚,对些了解也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