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于无。
常人或许很难理解。
但对于修行之士而言,定静后的状态,不是“无”是什么?
那或许并不是真正的“无”。
只是“有”中之“无”。
但那已经是世人生在“有”中,最能体会“无”的状态了。
而修行结果,也实实在在告诉修士们,从“无”中去体会,你就能获得种种“妙”处!
法术、长寿,乃至于权、财、名,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从修行的妙处中转化得到。
只这一句阐发,就让众修对自身修行,多了数分明悟。
相比之下,许季山虽然说了许多《太玄》中的精深见解,却只见细碎,差距很大啊!
许季山自己也明白差距。
一时瞠目。
王承先却还没结束!
“又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则生妙,故知玄在无中,然玄不自玄,何得又玄?此所以谓人、谓修、谓行止,谓我体无也!”
啪!
突兀地,一声击掌。
来自围站士人当中。
那人见无人跟随,缩缩脖子,尴尬停止。
但周围众人不是觉得王承先说的不对,只是大家都被惊住,一时间无法反应而已!
王承先这是先以修法证《道德》,随即又引《道德》反证修法。
二而一,一而二。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
陈仲看了一眼仍在“醉”中的董志张、徐干二人,不由得可惜,这两位若是清醒着,必定也要大呼高见。
而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缜密且高明的见解,竟然出自一名十三岁的少年!
果然,少年好斗,也自有其好斗的资本。
陈仲感叹间。
边上叔孙无忌看众人都一副惊佩不已的神色,不由撇嘴,低声对陈仲道:“何平叔、王辅嗣之论耳,也不新鲜!”
陈仲顿时来了兴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