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看到那新奇的三轮自行车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内心涌起了为百姓谋福祉的强烈愿望。他立刻召来朱高炽,父子二人在书房中开始热烈地商议如何推广这一创新成果,以及如何在制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从而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福利。
书房内,朱棣神情专注,目光坚定地看着朱高炽说道:“炽儿,此三轮自行车乃利民之创举,务必思量周全,使其普及于百姓之中。”
朱高炽微微颔首,回应道:“父皇所言极是,儿臣以为,当先在几个郡县试点推行,观察成效,再逐步扩展。”
朱棣手抚胡须,点头表示赞同:“嗯,此计甚好。然,成本之节约亦为关键,需寻得物美价廉之材料,莫让百姓因价格而却步。”
朱高炽思索片刻后说道:“儿臣觉得可鼓励民间工匠参与制造,集思广益,或能寻得更佳之法降低成本。”
就在朱棣与朱高炽全心谋划之时,朱高燧和朱高煦却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在私下里议论纷纷,言辞间充满了质疑和不满。
朱高燧撇撇嘴,不屑地说道:“这所谓的三轮自行车,不过是一时的新奇之物,能有多大用处?耗费精力去推广,实非明智之举。”
朱高煦更是阴阳怪气地附和道:“就是,此举说不定劳民伤财,还不如多关注些军事防御之事。”
然而,朱棣对于他们的这些话,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并未放在心上。他深知作为帝王,要有平衡各方权益的策略和智慧,不能因偏听偏信而影响大局。一味地打压朱高燧和朱高煦的言论并非良策,同样,也不能助长他们嚣张的气焰,扰乱朝纲。
时光匆匆,又一年过去了,如今已是永乐五年。这一年,张嫣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她一方面频繁前往工部,查看自行车的制造进度,另一方面还要投身于《永乐大典》的修订工作,忙得不可开交。
清晨,阳光刚刚洒在宫廷的屋檐上,张嫣便已起身。她简单地梳洗完毕,用过早膳后,便匆匆赶往工部。
工部的工坊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张嫣仔细地查看每一个制造环节,不时与工匠们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