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伯温,那可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当年李善长辞官归居,老朱想着让刘伯温接任中书省左丞相一职(当时的中书省右丞相是徐达),但刘伯温觉得自己的性格无法胜任丞相之职,便推脱了。
于是老朱便让刘伯温推荐新任丞相的人选,刘伯温半天想不出一个合适人选,老朱便把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写出来,让刘伯温从中推荐一人。
结果刘伯温直接说这三人都不能当丞相,说杨宪有才能,但却气量不足,容易掺杂私欲;汪广洋更不行,气量比之杨宪更不如;说到胡惟庸时更是直言胡惟庸心机深沉,若是胡惟庸为丞相,大明会被他祸害不轻,稍不注意,可能成为第二个司马懿。
老朱当时觉得刘伯温言过其实,觉得自己还在盛年,且朱标在自己培养之下也是初具明主之姿,怎么可能会让胡惟庸成为第二个司马懿?
于是后面便招来李善长,问李善长何人适合接任丞相之职,李善长也是将杨宪和汪广洋一通贬低,却对自己的门生胡惟庸大加赞扬。
老朱觉得奇怪,便把刘伯温对胡惟庸的评价说了出来,李善长作为胡惟庸恩师,自然是百般为胡惟庸解释,最后老朱还是觉得自己能轻易拿捏胡惟庸,于是便任命胡惟庸当中书省左丞相。
当上丞相的胡惟庸自然是要去拜见李善长谢李善长的举荐之恩的,结果李善长便把刘伯温对他的评价说了出来,这让胡惟庸这个心机深沉的小人从此记恨上了刘伯温。
乃至于后面刘伯温感染风寒,老朱命身为丞相的胡惟庸代他去看望刘伯温,结果刘伯温吃了胡惟庸带去的太医开的药,病情愈发严重。
后面刘伯温拖着病躯觐见老朱,言语中透露了胡惟庸带着太医给他诊治,他吃了太医的药后反而愈加不适的消息。
但他话刚说完毛骧便来报,远在漠北清缴蒙元余孽的徐达传书回来,老朱关心战事,便随口敷衍了刘伯温几句,让他好好在府中养病,需要什么药材或是需要太医诊治,直接让人去太医院开口即可。
刘伯温见老朱这般敷衍,心也寒透了,于是便请旨回青田养病,老朱不明所以,只当是刘伯温年老思乡便同意了。
最后就是刘伯温病逝在青田老家,临死前刘伯温还写了一封遗表,本想让儿子在自己死后便呈交老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