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文教新风,盛世兴学

大楚帝国的朝堂之上,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而又带着一丝期许,扫视着殿下站得整整齐齐的一众大臣。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沉稳而有力:“诸位爱卿,如今我大楚四海升平,边疆安定,是时候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了。朕决定,下旨大兴科举,广纳天下贤才,让更多有识之士能够为我大楚效力。”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露出了不同的神情。有的大臣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同之色;有的则皱起了眉头,似乎在思考这一举措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站了出来,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科举取士,自古便是选拔人才的良策。但如今要大兴科举,恐怕还需考虑诸多事宜。比如,各地书院数量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这如何能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参加科举呢?”

皇帝微微颔首,微笑着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早已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朕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书院,让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接受启蒙教育,识字断文。同时,还会从各地选拔优秀的学者和教师,充实到书院的师资队伍中。”

另一位大臣接着说道:“陛下,这兴建书院和培养师资固然重要,但经费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所需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皇帝轻轻一笑,说道:“这个爱卿不必担忧。朕会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书院的建设和运营。此外,朕还鼓励各地的富商和乡绅们捐款助学,对于那些捐款数额较大的,朕会给予他们一定的荣誉和奖励。”

大臣们听了皇帝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皇帝此举是为了大楚帝国的长远发展着想,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于是,在皇帝的一声令下,大兴科举、兴建书院的行动在大楚帝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京城,一座座崭新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书院建筑风格各异,有的古朴典雅,有的气势恢宏,但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书院的大门上,悬挂着烫金的匾额,上面写着书院的名字,显得格外庄重。

而在偏远的乡村和小镇,当地的官员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发动百姓,筹集资金,在原本破旧的庙宇、祠堂或者闲置的房屋基础上,改建和扩建了一批简易的书院。虽然这些书院的条件比不上京城的书院,但也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场所。

为了让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接受教育,皇帝还下了一道强制命令:凡是适龄的儿童,无论男女,都必须到书院读书识字。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定的家庭,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一命令在民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家长一开始并不理解,他们认为让孩子读书识字并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在家帮忙干活。但在官员们的耐心劝说和解释下,家长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将孩子送到了书院。

格物部也在这场文教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和智慧,为书院制作了许多先进的教学工具和设备。比如,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反复书写的黑板,老师可以在上面用特制的粉笔写字,讲解知识,学生们看得更加清楚明白;他们还制作了各种精美的地图、模型和标本,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知识。

凌霄书院作为大楚帝国的书院圣地,更是在这场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凌霄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在皇帝的号召下,凌霄书院的院长决定派遣一批优秀的学子,前往各地的书院进行支教。这些学子们个个才华横溢,满怀热情,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梦想,踏上了远教他乡的征程。

苏然和慕容雪也十分关注这场文教改革。他们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于是主动出资,在京城附近兴建了一所书院,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然雪书院”。苏然亲自为书院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慕容雪则负责书院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安排。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大楚帝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凌霄书院的支教学子们即将启程。凌霄书院的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院长站在高台上,为学子们送行。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们,你们即将踏上远教他乡的征程,这是一份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希望你们能够将凌霄书院的优良传统和知识文化带到各地,用心去教导每一个学生,为大楚帝国的文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子们纷纷点头,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他们齐声说道:“院长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努力完成任务!”

苏然和慕容雪也来到了现场,为支教学子们送行。苏然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感慨。他说道:“同学们,你们是大楚帝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支教的过程中,你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相信,只要你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祝你们一路顺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慕容雪也微笑着说道:“同学们,出门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如果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写信回来,我们会尽力帮助你们的。”

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支教学子们踏上了征程。他们乘坐着马车,向着远方驶去。一路上,他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感受着大楚帝国的广袤和美丽。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期待着能够在支教的地方,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支教学子们到达各地书院后,立刻受到了当地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们不顾旅途的劳累,迅速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他们采用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他们会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他们还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感受知识的魅力。

在凌霄书院支教学子的努力下,各地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学会了识字断文,还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和技能。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后,都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他们对支教学子们充满了感激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楚帝国的文教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官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整个大楚帝国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昌盛、人才辈出的景象。

在一个丰收的季节里,苏然和慕容雪来到了他们创办的然雪书院。此时的书院里,书声琅琅,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苏然和慕容雪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大楚帝国的文教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苏然,看着这些孩子们,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慕容雪感慨地说道。

苏然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是啊,雪儿。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我们的大楚帝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楚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两人手牵着手,漫步在书院的校园里,感受着这温馨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期待着大楚帝国在文教事业的推动下,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