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薛仪的慢慢讲述,郭绍和袁向庵这才知道其中的原委。
原来,这还真是淮州知府常森的“功劳”。
这人自景耀十三年到任淮州,只一年工夫就把淮州霍霍得不成样子。
老百姓在淮州没了活路,只能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去。
可是淮州南部有六百里大桐山,东部也非富裕之地,所以大家大多数选择西、北两个方向。
向西是唐州,向北就是叶州。
唐州知府刘鹤刚开始对这些百姓还挺欢迎,可是仅仅过了不到半年,就立刻变了脸。
听说是常森亲自跑了一趟唐州,也不知他跟刘鹤具体密谋了什么,反正从那之后不久,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不仅在唐、淮两地之间设置封锁线,还将偷偷逃到唐州的流民抓起来,给他们扣上一个私逃家奴的罪名,直接被淮州几个大家族瓜分完毕,成为名副其实的家族奴隶。
“我堂兄就是那时候路见不平,才为人出头的,结果也被刘鹤关了起来,要不是有都尉和陈大当家相救,他恐怕也落不到一个好下场!”
薛仪最后向郭绍深深一礼,再次对他的救命之恩表示感谢。
“原来如此。这么说,从去年开始,唐州就不接收流民了?”袁向庵问道。
“并非如此,他们只是不接收淮州流民,唐州西侧樊州那里流民还是很多的。
刘鹤去年初曾发布过一份告示,说如果在唐州发现有人收留淮州流民,他就直接把他全家抓起来,送到淮州黑窑里去当奴隶。”
听到薛仪的回答,郭绍站起来慢慢踱了两步,他对刘鹤威胁百姓的话没有兴趣,但那个“黑窑”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听你这么说,淮州有很多黑窑了?”
“是的,淮州虽然地广人稀,属于典型的穷山恶水,但是金银铜铁各种矿产很多。
不过这些矿产大多把持在那些大族手里,一般人很难见到。”
郭绍狂喜,一把抓住薛仪的胳膊,声音急切:“你知不知道这些黑窑都在哪里?被哪几个家族把持?”
薛仪被他突然间的动作吓了一跳,反应过来后才哆哆嗦嗦回道:
“我只听说过两处,一处是银矿,一处是铁矿。银矿在申河县境内,归易家所有,铁矿就在小关口……”
郭绍听到这里,再也按捺不住兴奋,一掌拍在案几上。
“天助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