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无为县:有 “鱼灯” 活动,称为 “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从 “开灯” 第一天起要摆 “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
荆湘文化区:神秘浪漫的楚风春节
湖北、湖南一带的荆楚大地,春节文化充满神秘与浪漫色彩。武汉,黄鹤楼灯火辉煌,东湖梅园梅花绽放,为春节添彩。除夕夜,荆楚人有 “守岁” 习俗,一家人围炉夜话,嗑瓜子、吃腊鱼腊肉,直至新年钟声敲响。
荆州、襄阳等地,传统的舞龙舞狮融入楚地神话元素,龙身绘制五彩鳞片,狮头造型夸张,寓意驱邪避灾,迎接祥瑞。而湖南湘西地区,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共同欢庆春节,苗族的鼓舞热情奔放,土家族的摆手舞气势恢宏,篝火熊熊燃烧,人们围绕篝火载歌载舞,神秘的祭祀仪式、独特的民族服饰,展现出荆楚大地多元文化融合的魅力,让春节充满别样风情。
岭南文化区:繁花似锦的南粤春节
岭南地区,气候温暖,春节期间繁花盛开,一片生机勃勃。广州的迎春花市是春节的标志性景观,花街十里,摆满金桔、桃花、水仙等花卉,金桔寓意吉祥富贵,桃花象征爱情美满,人们穿梭其中,精心挑选,用以装点家园,让居所满是新春气息。
除夕夜,南粤人家的年夜饭丰盛多样,白切鸡、烧腊、蚝油生菜等菜品各具风味,讲究 “好意头”。大年初一,醒狮表演热闹开场,醒狮灵动跳跃,采青仪式寓意 “生猛发财”,鞭炮声与锣鼓声交织,响彻街头巷尾。佛山的武术之乡风采尽显,武者们在街头表演咏春、洪拳等武术套路,刚健有力,为春节增添豪迈之气,彰显着岭南文化的活力与多元。
巴蜀文化区:火辣热情的川味春节
川蜀、渝州所在的巴蜀之地,春节被火辣的热情点燃。年前,家家户户忙着熏腊肉、灌香肠,烟火缭绕中,腊肉变得色泽红亮、香气扑鼻。
年夜饭桌上,火锅咕噜咕噜翻滚,毛肚、鸭肠、牛肉等食材在红汤中七上八下,瞬间烫熟,麻辣鲜香,吃得人酣畅淋漓,这滚烫的火锅象征着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锦官城的锦里、宽窄巷子春节期间人潮涌动,传统的川剧变脸、吐火表演吸引众人目光,演员脸谱瞬间变换,精湛技艺让人惊叹不已。
渝州的洪崖洞灯火璀璨,如梦幻楼阁,市民与游客在江边欣赏夜景,放孔明灯,许下新年愿望。而在川西、川北农村,舞龙灯、耍狮子、划旱船等民俗活动走村串户,热闹非凡,所到之处,欢声笑语不断,尽显巴蜀儿女的热情奔放与对生活的热爱。
闽台文化区:同源同根的两岸春节
闽州与台岛,一海之隔,文化同源,春节习俗一脉相承。福建闽南地区,除夕夜全家围坐吃年夜饭,桌上必有蚵仔煎、面线糊等特色美食,饭后长辈给晚辈发红包,称为 “压祟钱”。初一至初五,寺庙香火鼎盛,信徒朝拜祈福,“妈祖绕境” 活动更是盛大庄重,人们抬着妈祖神像巡游,沿途信众虔诚跪拜,鞭炮声不绝于耳,祈求妈祖庇佑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福州,春节期间有 “拗九节”。虽说不在正月初一至十五的正春节时段,但也是春节文化的延伸。正月廿九,人们用糯米、红糖、红枣等煮成 “拗九粥”,送给长辈品尝,寓意祛病延年、孝顺长辈。
闽西地区,客家人的春节保留了诸多古朴传统。除夕,一家人围坐火塘,烤着糍粑,讲述着家族故事,传承先辈智慧。
西域文化区:多元交融的丝路春节
新疆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春节文化呈现出多元交融的独特风貌。在乌鲁木齐、喀什等城市,汉族春节习俗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相互交织。汉族家庭贴春联、吃饺子,少数民族同胞则准备特色美食,如维吾尔族的烤馕、手抓饭,哈萨克族的奶茶、马奶酒等,大家相互祝福,共度佳节。
春节期间,新疆各地的巴扎(集市)热闹非凡,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琳琅满目,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跳起欢快的麦西来甫、黑走马等舞蹈,冬不拉、手鼓等乐器奏响美妙旋律,不同民族的孩子们手拉手一起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展现出西域大地民族团结、文化包容的和谐景象,为春节赋予了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内涵。
青藏文化区:圣洁高远的高原春节
青藏高原,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春节在圣洁与宁静中度过。青海、西藏等地,藏族同胞的春节藏历新年同期或相近,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用白石灰在墙壁上绘出吉祥图案,寓意净化与祈福。
除夕夜,藏族家庭围坐一起,吃古突(一种面食),并通过面团中的物品预测来年运势。大年初一,人们身着盛装前往寺庙朝拜,献上哈达,转动经幡,祈求佛菩萨加持。草原上,牧民们点燃酥油灯,跳起锅庄舞,悠扬的歌声与雄浑的舞步在雪山草原间回荡,展现出高原人民对自然、对信仰的敬畏与热爱,让春节在高原的寒风中散发着温暖而神圣的光芒。
春节,在华夏各文化区绽放出不同的光彩,或古朴厚重,或温婉柔情,或豪迈奔放,或神秘浪漫,它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地域文化的生动展现,更是华夏儿女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家园,年复一年,传承着团圆、希望与爱的永恒主题。
关于年假临时增加是冬月讨论,进了腊月才放出来的,但早在秋末,就有敏锐之人嗅出了这一年春节的不寻常。
各地政府从秋天起便开启了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大规模征召相关手艺人,尤其是关于春节文化民俗的。
非遗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传承人寥寥无几。像剪纸、花灯这类技艺,能够速成的,各地广纳贤才。还有些书法,国画,版画专业的人员也在大量征召之中。
进入腊月,民众恍然大悟,政府如此大费周章,皆是为了将春节文化传承做到极致。
很多人纷纷投身其中,古老的技艺与艺术形式得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就拿春联、版画年画、版画门神来说,以往机器印制的产品充斥市场,虽便捷却少了几分温度。
如今政府力推人工书写、绘制,并非摒弃机器制品的高效,而是深知只有人的笔触、匠心独运的构思,才能为这些传统物件赋予灵魂与文化属性。
当然,这一举措也触动了部分人的 “奶酪”,那些依赖机器生产、批量销售的商家一时难以适应,哭诉连连。但从长远看,这一 “阵痛” 换来的将是春节文化非遗的蓬勃发展,让华夏大地的春节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