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性本聪慧,心怀灵犀,早岁厌弃尘世纷扰,醉心道学。
洪武年间,于崂山深处邂逅异人,得授玄妙道法,自此斩断俗缘,改名入道。
其精研道典,勤修心性,渐通古今兴替之变,晓悟天人交感之道,声名远播于江湖。
建文元年,张玄阳携弟子云游至真定。
彼时,太宗以靖难之名,举雄师南下,与长兴侯耿炳文所率王师于此地对峙,战火纷飞,硝烟蔽日。
真定城内,人心惶惶,百姓皆为战事所扰,奔走相告,忧虑难安。
一日,晴空万里,暖阳洒照。
张玄阳与弟子行至城郊山林,于松下席地而坐。
弟子仰望苍穹,面露忧色,向张玄阳问道:“师尊,今燕王与耿炳文战于真定,双方剑拔弩张,胜负难测。敢问师尊,日后天下局势将何去何从?”
张玄阳微微闭目,须臾,睁眼目光深邃,遥指天际,神色凝重而言:“道家有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天下大势,犹如万物生长凋零,自有其规律。今观成祖之气,若蛟龙腾云,猛虎出林,气势磅礴,此乃天命所归之象。其以靖难之名起兵,顺应时势,虽动干戈,实乃拨乱反正,欲安天下苍生。故其志在天下,虽征程坎坷,然气数已至,无人可挡。反观耿炳文,虽为沙场宿将,久经战阵,然建文皇帝仁柔少断,政令不行,朝堂掣肘,诸将难以同心协力。以此观之,此战耿炳文必败,建文亦将失去天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弟子面露惊色,又问:“师尊,何以如此笃定燕王必成皇帝?”
张玄阳轻轻捋须,目光炯炯,缓缓答道:“《道德经》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燕王心怀天下,以靖难之举,解万民于倒悬,此乃顺应天道,为而不争之德也。且观其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皆愿为其效命。其为人豁达大度,有包容四海之量,吞吐天地之志。此等气魄,非帝王之相而何?故燕王登基称帝,乃大势所趋,不可违逆。”
言罢,张玄阳目光缓缓转向北方,神色愈发凝重,长叹一声,徐徐道:“道家又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天下之势,阴阳交替,兴衰互易。日后大明之都,必在北方。北方之地,地势雄浑,山川壮丽,乃阳刚之气汇聚之所,王气昌盛。观天象,北方星象闪耀,祥瑞渐显,此乃定都之兆。然福祸相依,北方虽为龙兴之地,却也暗藏忧患。日后大明之威胁,必来自北方。北方游牧部族,生性剽悍,觊觎中原繁华已久。更兼天数循环,日后新朝之兴,恐亦起于北方。此皆天道定数,非人力所能抗拒。”
弟子闻之,心中震撼,伏地而拜,恭敬道:“师尊高见,如明灯照路,令弟子茅塞顿开,受教匪浅。”
后,太宗果靖难功成,荣登大宝,后迁都北京。
今宣德年,张玄阳之言,真应矣。而不知北部边患,真大明之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