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第97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042 字 14天前

这一段的赞叹,核心思想在最后这句话,“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会权入实。成佛的关键点,其实就是你内心要能够先跟一心真如的清净心、菩提愿相应。这样子,你不管修什么法门,你今生可能只有布施、持戒,也只有念佛,虽然你只修三个法门,但是因为你的根本是清净心、菩提愿,所以你还是走上成佛之道,你跟佛陀走了一个同样的道路。当然你的资粮力比较弱,但是不能否定,你是真实的佛子。所以,这个成佛的关键不在于事修,在理观。所以智积菩萨赞叹文殊菩萨善能教化这些龙宫的众生。

庚二、智积提问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智积菩萨用偈赞叹以后,文殊菩萨就自己出来表态了。他说,我在大海当中主要是讲《法华经》,讲一佛乘的思想,中道实相思想。

这个时候,智积菩萨就起疑问了。他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说《法华经》的思想,它是由内而外的,称性起修的,这是一个很高深的法门;你要能够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然后才能够带动你的事修的。那么,这是“诸经中宝”,这个宝就像摩尼宝珠,能够统摄你一切的善法,趋向佛道,这是“世所希有”,是希有难得的妙法。这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颇,就是难道。难道真的有众生依止《法华经》的一佛乘妙法的修学而快速成佛吗?

智积菩萨这一个问其实是有两段:第一段是赞叹,第二段他是质疑。他是赞叹《法华经》如此的甚深微妙、世所希有;第二个,龙宫,什么叫龙宫?这地方就是龙类众生住的地方。龙类是什么?是畜生道。畜生道,如果从因缘角度来看,是一个业障深重的众生,是三恶道众生。智积菩萨说,这个三恶道的众生有办法修这个微妙的法门成佛吗?即使《法华经》如此的甚深微妙、世所希有,而你作为一个畜生道的龙类,就算听了《法华经》,你真的能够快速成佛吗?就提出这么一个疑问。

我们看文殊菩萨怎么回答。

庚三、文殊回答

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小主,

文殊师利菩萨就举出他自己亲自教授的一个弟子成佛的过程。他说,有娑竭罗龙王女,这个龙女只有八岁。文殊菩萨意思就是说,成佛跟他外表的业障不业障没有关系,跟你烦恼重不重也没有关系,因为这都是可以改变的,重点是你能不能掌握清净的传承,就是你是不是能够以一个正确的方法直观你内心深处的清净心、菩提愿,这是核心。说,我这个人业障很重,烦恼也很重,我没办法修《法华经》。你讲的是外行话。生死的东西是不可能破坏它的。我们只听过光明破坏黑暗,没有看过黑暗去破坏光明。因为你没有去观照,所以你才业障深重,才烦恼粗重。所以真正的《法华经》,它根本不怕你业障重,它也不怕你烦恼深。

我们往下看。这个人,她是一个畜生道,龙女嘛,而且她只有八岁,但是,她透过《法华经》的内观以后,我们看她产生什么效果。“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蕅益大师说,这个是她的权法的智慧,她能够掌握这种善巧方便,知道众生的根机。权法,就是事修,事修一定要合乎你的根机。就是说,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的生命是由无量无量的过去变成今生,当然你也不能完全否定过去。你就说,那我一念心本来面目是清净,那我完全否定我的个性。也不对。事修要契机,理观要契理。

契理的时候,那是超越因缘。但是你事修,你说我这个人喜欢拜佛,那你就拜佛吧;我这个人不喜欢拜佛,我喜欢打坐,那你就打坐。所以这个权法就是“善知众生诸根行业”。首先你要知道你的兴趣、根机,你的兴趣在哪里。这个是权法。

第二个最重要了,实法。“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这个陀罗尼就是总持。其实只有你能够内观真如,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才有资格讲总持,对所有的行门都有一个总相的加持。这个是实法了。透过权实二法,这是讲到大乘的圆慧。蕅益大师说,这是圆满的智慧,权实不二。

这以下讲到大乘的圆定。“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你要从名字位到观行位到相似位,从相似位要进入到见道位,所谓的分证即佛,那禅定就很重要了。从外凡到内凡,然后进入到见道位,就要有禅定的加持。

那么你有透过全面的观慧,加上禅定以后,“于刹那顷,发菩提心”。这句话是非常关键了!诸位,理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于刹那顷,发菩提心”。理观的智慧,我们刚开始是从闻思,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生起清净心,思惟“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发菩提愿。所以我们这种观照是怎么样?由语言文字建立起来的,叫名字即佛。不过没关系,慢慢进步以后,到观行即佛,你的文字相慢慢少了,观行力增加了,到了相似即佛;最后,从大乘的加行位,突然间一念的相应,那只是一瞬间而已。就是你在寂静中,突然间,在观你的内心的时候,于刹那顷——这个刹那顷就是怎么样?因为刹那无生,所以发起刹那的菩提心。

而这个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呢?蕅益大师说是圆教的初住。圆教初住就是破无明证法身了,他是住于真如了。我们刚开始修行,当然清净心、菩提愿是分开修。我们凡夫,一般来说,智增上菩萨会重视清净心,就是先离相,菩提愿可能是兼带,所以凡夫修清净心、菩提愿会有所偏重。但是你成就一刹那相应的时候、破无明的时候,你这两个——清净心、菩提愿是合在一起了,清净心一定有菩提愿,菩提愿也一定有清净心,这两个就不可切割了。你成就法身以后,这两个是同时出现,所以叫做发菩提心。这个发的是什么?胜义菩提心,是来自于真如本性所发出的上求佛道的心,这是坚固不可破坏。

到此为止,整个成佛的因圆满,后面就带动他的果地了。果地有七种功德,这个成就初发心住的菩萨,有七种功德:

第一个,得不退转。我们凡夫修学就是进进退退,但他这个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

第二个,辩才无碍,有这四无碍智。

第三个,“慈念众生,犹如赤子”,这个同体大悲。这种慈悲心不是说我们在修的时候思惟如母有情,这个都不用思惟,他任运的,从内心的清净心、菩提愿任运生起同体大悲。

第四个,“功德具足”,具足六度的功德。

第五个,“心念口演,微妙广大”。你就能够很任运地去演说一佛乘的妙法。你这个人只要懂这个道理,你就会讲出来。当然,你要没有学古德的东西,可能讲话没有古德那么美好的文句。但是,你看六祖大师他也没读什么经典,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然读书人会觉得说,这句话这个词儿用得有点粗,但是他的意思跟修多罗、跟大乘经典是一样的。就是说,你懂这个道理以后,你一定讲得出来。你说我讲不出来,你讲不出来表示你没有真懂。就是表达上、文字上可能会有点粗糙,但是你一定可以把什么叫做一佛乘的实法讲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六个,“慈悲仁让,志意和雅”。你能够有慈悲的仁厚谦让之心,而且意志坚定。

最终,“能至菩提”。当然,初地菩萨那就所证与佛无异同,初地菩萨能够现一百个分身了。

所以这个地方,龙女的成佛,强调的是“于刹那顷,发菩提心”,这个就跟前面的释迦牟尼佛的因地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因地是怎么样?多生多劫的勤苦才成佛。这个地方的理观成佛是“于刹那顷,发菩提心”。这个就不太一样了。当然,这个地方就引起了智积菩萨的疑问,我们看第四段就容易清楚。

庚四、智积疑问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智积菩萨听到文殊菩萨举这个龙女成佛的例子,他当然是示现了,智积菩萨本来就法身菩萨,他也知道理观事修的差别,但是他替众生问。他的疑问,蕅益大师说,他是以别教法来问难这个圆教的理观,以别教法。他说,我见释迦如来,这是前面的释迦牟尼佛自己讲的,他的因地做一个国王,他不但放弃了王位,到山中修《法华经》,然后生生世世可以说是历劫的难行苦行,然后呢,积功累德,追求菩提,未曾止息。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他自己回想,他观察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没有如芥子许这么少的地方不是我因地舍身命的地方。所以这个行菩萨道不是只有理观,这是法身以后要成就应身佛。

诸位!应身佛才是真正精彩的时候。我们在成就法身的时候,当然你也可以说,欸,我是智增上菩萨,我先成就法身,所以你可以怎么样?暂时不修菩萨道。但是你菩提愿是在的,你是先发愿:我先成就法身以后再去度众生。这是可以的。但是你成就法身以后,那就没有所谓的关门静修这件事情了。这个时候你开始怎么样?发愿要成就你的成熟众生、庄严净土。那怎么成熟众生呢?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块土地,都是你舍身命的地方。为什么?“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所以我们凡夫在成就般若道的时候,是把自利放在前面,但是你成就般若道进入方便道的时候,你是把众生放前面了,“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所以他以这种因缘的事修,这么广大的时空的修学,他不相信龙女能够于刹那顷发菩提心而成就佛道,便成正觉,他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