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东,汉族人,1974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
父母以驶船为生,从小将他放在不识字的姥姥家,家境贫寒的刘智东,一天三餐只有玉米和红薯可以吃,小学四年级才第一次见到电灯。
不愧是沿海地区,竟然能在八十年代就用上电,而杨林所处的内陆农村,要到十几年以后才能用上电。
杨林记得很清楚,1991年,他读小学一年级时,村里才有了第一台电视机,还是14寸的黑白机,用的铅酸蓄电池供电,电用完了要拉去乡镇上充电。
一直到他读小学三年级时村里才拉来了电线,全村人才用上了电。那时候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三个十几瓦的昏暗的白炽灯。
那时候,电费是每度1块多钱,还要交线路损耗费用,并且往往损耗要远大于实际用电,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月的电费都要不了10块钱。
在杨林读初中以后,家里才逐渐添置了黑白电视机和电风扇这两样电器。
扯远了,说回正题,作为一个年轻人,刘智东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1992年,18岁的刘智东以高考680分的好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该系以与中国政治精英有关而闻名。
虽然考上了人大,刘智东却没钱读书,最后是村民们东拼西凑了500块钱和76个茶叶蛋才供他上的大学。刘智东将凑的500块生活费缝在内裤里,决心要在城市里闯出一片天地。
刚上大学那会,刘智东连吃了一个星期的水煮鸡蛋。从大一开始,刘智东就频繁地参加了很多兼职,做家教、抄信封,除了养活自己,还往家里寄钱,告诉家里自己过得很愉快,不需要担心。
在大学里,他曾追求过一个英语系的女孩子。结果,这个女生婉言拒绝了刘智东,说他的专业太差了,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钱,那就去赚钱吧。